评点:
谁不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就最大的事业?这正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反复重演的原因。
在我们所阅读的案例里,因好高骛远而失败的还有很多,而他们失败的方式如出一辙:先是艰苦创业,小有成就;然后被成就鼓舞开始更大的计划;然后开始以微薄之力图谋宏伟之旅。
而此时,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创业家自己,都没有做好做大事情的准备,于是一次次匆忙上阵,一次次自己勒住自己的脖子。 按照规律,一个新兴的企业从创业到磨合成熟,形成有竞争力的主业和团队需要三到五年;有一些成长比较快的的企业背后一般都有一个早已形成的团队……忽略了这些因素的盲目扩张必将是一次充满危险之旅。
北斗公司现在最应该做的显然是在自己的主业闯出名堂,以积累生存的根本,而不是跳跃式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领域,想当然地跨过漫长的竞争力培育期,从而生生扼杀摇篮里的“巨人”。
描述:
每年都会有不少企业被书本整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接受过类似于MBA的教育,但是过于迷信书本使得他们对真实的市场失去的清晰的判断,失败在所难免。
案例:
武川是一个毕业不久的MBA,在学校经历过严格的企业管理学习和训练,跨出MBA大门的他和三个伙伴创立了一家小顾问公司,一年多时间里勤劳经营,让他感受颇深,以下是自述: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可能是几个世纪的误导。知识不是力量,如同汽油不是动力。在很多方面,知识远不如权力甚至美貌来得更为直接。糟糕的是,过多、过早的理论学习会成为一种本能天性的障碍,而积弱的天性无法驾驭庞大的知识。
公司开业之初我们曾考虑过“客户开发模式”,后来决定在写字楼、车辆、CI等方面进行投资包装,树立专业公司的形象,同时雇佣十余名销售人员进行“扫楼”,直接进入中高端市场。(合伙人当中有两位具备多年的客户资源)。一年半之后,我们意识到了当初的决策有问题,或者说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隐患未及时调整。再深入剖析,发现我们似乎违背了商人“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以及缺乏对市场反应的敏锐嗅觉,不能应时而变,亏损自然难免。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在,我有一种感觉,总之面对问题时,我们用呆板的理论框架分析问题,分析得越透彻越放心,结果可能离本象越远。
评析:
关于MBA误区的案例不是很多,即使有,也是大案例,诸如麦肯锡兵败实达之类的。现在的创业者往往从现有的一些大企业的兴衰成败中寻找成功之道,但是种种站在云端的理论分析和微观层面的问题事实上相差很远,理论能解决居委会收取管理费的问题么,能解决一些小部门的牛毛费用么,能向不懂广告的人播放艺术味道十足的广告么,不能!
如今的MBA已经由盛行开始贬值,但很多人还是迷信。他们言必称经典案例,对于企业管理,他们说起来头头是道,记者曾经参加过一次MBA的案例课,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模型分析市场,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是,本来一个小案例,但是他们分析的时候却加上了国际金融、股市、期货等概念,以及通用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然后,很多人学以致用,将书本的东西照搬到企业中。因照搬书本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