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在过去11年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跟Google竞争,这个也是一个文化竞争,早期的时候输入一个词搜索出来,中国是在一个新窗口看结果,Google是在原窗口打开,后来随着Google的了解它发现中国人喜欢在新窗口打开。
但是还有一些没改,比如Google认为作为搜索引擎来说它不应该涉及内容,但我们会认为中国互联网上内容太少了,没有信息再先进的技术也检索不到,所以2003年开始百度想办法让用户创造内容,所以有了贴吧、知道一系列用户2.0的产品,到今天这些产品的流量已经跟百度检索页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做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得跟董事会讲为什么作为一个搜索引擎也需要做这样的事情。
到了今年我们又做了一个在美国文化价值观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一个搜索引擎的首页只能是一个搜索框没有其他内容,为什么?如果用户没有输入他想要找的关键词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他想要找的是什么,我为了不可以给他。所以今年9月份推出了百度新首页,在登陆状态下默认列出你经常去的网站,如果这些网站有更新的话它会告诉你。所以新的首页不再简单是一个搜索框,也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页面。这件事情也跟最近几年技术发展是非常有关系的,首先是硬件的成本越来越便宜,带宽越来越好,计算能力也越来越强大,每个人可以有个不同的首页。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去说服一些人,不是只有美国文化才对,不是只有美国成功的东西在中国才能成功。包括一些美国政要来了之后也问我说中国市场真是特殊,美国互联网公司到中国全都失败了。我说你想一想,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是第一大,美国很多很多公司在国际上都很成功,我们就算是第二大难道就不应该有一些公司在本土市场也很成功吗?他想那倒也是。很多时候因为人们先入为主造成了我们做事情的难度比以前要大,比在美国做要大,所以我觉得建设成一个文化强国,要让世界感知到中国文化是有价值的、是吸引人的、是值得模仿的,对于我们每个做企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顺风,会少很多阻力。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生逢其时,正好赶上三十年改革开放奠定了一定实力,我们开始有一定的自信,可以走出去开始发挥国际影响力了,所以我到现在每天还在上班还做一些别人看来很枯燥的事情,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机会太好了。谢谢!
杨壮院长对话李彦宏
杨壮院长:百度竞争未来态势和战略趋势是在中国把事情做到更好,还是引进到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和Google这样的企业进行竞争?
李彦宏:刚才讲到希望中国文化成为一个强势的文化,这一点跟百度未来发展规划是息息相关的,百度将来一定要走出去,这种情况下一个被别人认同的文化会帮助我们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百度头十年主要精力花在国内从一点一点做大变成市场第一位。第二个十年规划或者说目标是三项,第一项是收入成长四十倍,达到1600亿。第二要成为全球最大媒体平台,第三百度这个词要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国际化的,一定要走出中国去,在其他的市场做好。
杨壮院长:很多EMBA学员对于你如何做到今天有很大的好奇,在成功之前你个人认为三项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李彦宏: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运气(笑),我刚才也讲了生逢其时,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能够做成这样的事情,在百度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在2000年初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2000年3月大盘开始跌,所以如果晚6个月做这件事情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关键的。
第二,我在北大学的专业的确跟现在做百度是完全相关的,我当时学的主要是信息检索的理论,后来编程序是在美国练出来的功夫,在中国有了理论到美国实践当时学的理论对于后来做搜索引擎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一个人在获取信息过程当中,虽然知道信息通过这条渠道可以获得,但如果要付出的代价比较大的话他就有可能放弃。比如说,杨老师说国家图书馆有个什么资料我想查查,可能就去了,如果喜马拉雅山一个牧民也想知道同一个东西,别人也告诉他国家图书馆有,他是不会去的,对他来说代价太大了,他不可能走路再坐车坐飞机跑到图书馆查这个东西,这个代价是他不能承受的。这个原理在后来做搜索引擎的时候就转化为我怎么让用户费越来越少的劲获得信息,所以我们发展方向不是让搜索引擎多复杂,我们做的是用户想什么就输入,不用学什么,直接输入就行。所以在百度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应用性的强调是非常非常严格的比如早期,十年前你在一个搜索引擎里输入一个关键字,等5秒出结果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半秒不出来你就说是不是网络断了?如果能够把速度稍微提一点,你一看后台搜索量就提升5%,效果立竿见影。所以我觉得当时在北大学的东西后来的确是用上了。
第三个因素是跟我个人的性格比较有关系,不一定是一个普世的,是可以计算出来风险(Calculated risk),前段时间在南开大学搞招聘活动,当时南开校长出来介绍我说我是互联网大潮的弄潮儿,他说很多人是坐那儿观潮,而李彦宏是弄潮。我从来没有觉得我站的位置很危险,我是经过了计算的,我觉得这件事情我可以做,我才站在那儿,可能在别人看来这事比较危险,但是在我看来我站那儿是没事儿的。所以在百度发展过程当中,包括最初决定做百度这样一个公司,我从87年进大学学的就是这个东西,到美国留学学会了实现这个东西,在华尔街知道整个股市金融系统怎么运作,到硅谷也做了一个美国人都在用的搜索引擎,我经历的这些好像都是在为百度做准备,所以当时我觉得这个事应该能成。但是很多外界的人看来这个东西风险太大了,中国当时只有一千万网民,中国也没有真正靠技术做起来的先例,也没有这个土壤,中国公司都讲究军事化管理,销售都是公司里头最高的,你靠技术就能做大?但是,我积累了这么长时间,觉得这事靠谱我就去做,以后百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走这条路还是那条路,我都要先算一算,能做就做不能做我就不做。我也意识到对于很多其他成功创业者来说不是这样,可能就是别人不敢做的我敢做的,我就成了,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我不是。我是在冒险之前先算一算。
杨壮:我跟李总有一段接触时间,接触中发现他是相当务实的,脑子在不断进行思考,一旦他认为这件事情值得做他就拼命做。有一次我跟他和俞敏洪 (微博)去骑马,俞敏洪给人印象很外向,也喜欢滑雪,果真是这样,俞敏洪大吼一声就飞过去了。我当时印象李彦宏是一个很文质彬彬的科学家,结果大概5—10秒钟我一听见后面又一声大吼,李彦宏冲杀上去了,两个人不相上下。
我对人的性格特别关注,他刚才说的三条,我感觉我们很多学员要很多机会,但是抓不住,这个原因就是你的性格,我们去西点军校,它一直强调时间管理,我个人认为时间管理就是个人管理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不好时间永远管理不好,在自我问题上没有重大判断力的话时间很快就过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事情是在很好计算的情况下预算出来的。
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元性的情况下,各国从政治经济文化也出现很多很多不确定,从美国到欧洲、从希腊到土耳其很多地方都出现不确定。那么在众多不确定性中,互联网可能是当今时代一个很确定的事情,就是移动互联网改变我们的一生,那么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大趋势下百度有什么新的想法,你面对大趋势有什么想法,给百度又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
李彦宏:移动互联网在十年前就有很大发展,那时候互联网用户是两三千万的量级,不停有人问我怎么看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趋势。过去很多年我一直说我不准备应对,事实上我觉得过去很多年不应对是正确的,那时候用手机上网是很痛苦的体验,而且这一点作为百度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也是爱莫能助。但是近一两年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3G牌照发放了,三家运营商竞争非常激烈,智能手机的普及,这都使得用户通过手机获得真正互联网的体验成为可能,这一点我们也正在积极应对。对于百度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在,过去十一年的时间,主要的投入,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云端。我认为未来,移动终端只是一个终端,真正想获得任何服务内容应用要靠云端,所以怎么样把云端的能力跟终端跟智能手机更好结合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