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所为代表着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的策略转变,他们将中国视为商业上的第二故乡。考虑到飞利浦在真正的故乡,欧洲所遭受的困境,这类转变会显得极具全球战略眼光。
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到自己培养的对手—虎视眈眈的本土企业们;另一些,由于各式各样可解释或不可明说的原因,选择黯然离场。在2011年,这一切变得稀松平常。随着商业角逐的激烈,WTO的象征性光芒消散了。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最新民意指南,2011年《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调查将上述变化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今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不再对跨国公司保持仰视姿态。比如当他们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公众坚信,这是源于其对中国市场不了解,进而导致其在中国市场一直经营不善。
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公众相信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变差,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来自中国本土对手的日益强大。此外,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拓展不利的主观原因导致了经营环境恶化的公众比例,有非常明显的上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多的跨国公司依然固守按照地理划分的传统模式,并未意识到市场机会和消费需求等挑战的显著变化。显然,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成熟经验的试验场,这种做法已经不流行了,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即使跨国公司不打算再次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但从这个市场获得的经验,将决定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风险开始上升。波士顿咨询的报告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正在改变,能够轻松获得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劳动力规模带来的增长也不会持续增加—过去十年来,依靠开放策略,无论跨国公司还是中国本土公司,都曾从中获益。但在下一个十年,比开放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争取更高的位置。
WTO用十年时间模糊了资本的国别界限,真正的游戏刚刚开始。
从2002年起,《环球企业家》杂志正式发起《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调查,并携手全球第三大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公司,为这项调查提供专业数据支持。
《环球企业家》希望,通过这项调查倾听中国普通公众的声音,从中见微知著,解读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之整体形象和市场影响力的变化,寻找真正为中国未来商业发展提供永动能量的跨国公司楷模,研究并分享他们因为中国消费市场不断崛起和持续升级而获得的收益,赢得的尊重,以及面临的困惑。
在将近10年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公众对跨国公司的态度从趋之若鹜慢慢转向冷静而客观的认知。因此在问卷中,我们增加了对跨国公司着眼于在中国市场长远发展战略的关注的重视;同时,也加大了对中国本土公司的调查力度,这一部分问题最初仅是为了与跨国公司形成横向比较而设置的。
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对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的企业名单都做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其中跨国公司部分,除原有中国消费者熟悉的老牌跨国公司以外,也增加了近几年进入中国市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较大提高的企业,包括奢侈品行业和消费品行业等。中国公司的部分,修改了筛选标准,以已经或者有潜质成为中国市场的行业领军企业,或者是尝试全球化发展为基本原则。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