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
说句听上去挺刺耳的话,大公司里很难谈真正的齐心协力。按我的理解,齐心协力的基石不是个人素质,而是成员都适合这个项目,喜欢这个项目,自然努力团结。可你加入某一家大公司,往往受其光环/福利/资历的吸引,有个坑就猛往里跳,其后转岗不易。做什么项目亦受到部门限制,自主权有限得很。
换句话说,参与大公司项目组的,并不是最适合,最喜欢这个项目的人,而是项目经理目前能搞到的人(调动、招聘以及公共部门派单)。甚至项目经理本人也是奉命而为,或无奈抓阄。驱动工作的动力是职业道德,季度考核,奖金与功名,却非你对这款产品的爱。老实承认,我自己即是一例。哪怕在网易加班极多,直到辞职出来做有爱的产品,方才觉得过去皆是行尸走肉。
而我目前的创业团队只有6个人,来自5家大公司(上市或即将上市)。你说大家放弃了高薪福利,稳定工作,来上海做一款前途未卜的产品是为什么?当然不是服了我的三尸脑神丸……
于是我现在的项目速度比之前在网易快3倍,工作进展有规划,无管理,队员的主动性之强,内部合作的愉快与默契是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两个字:“开心”。换回大公司,那得打多少鸡血开多少动员大会啊,最后有人还在会上睡着了。
人多嘴杂
小团队凭什么跟大公司竞争呢?有人说是“专注”,有人说是“耐心”,有人说是“远见”。这些都对,我还要补充一点,小团队一定要比大公司犯更少的错。
这句话听上去挺莫名其妙的,大公司人才济济,小团队凭什么跟人家比正确率?回答很简单:人才济济,同时也人多嘴杂。给项目提意见的人越多,执行效率越低,这是铁一般的定律。尤其当建议者中包括各级领导的时候,决断就更加飘忽不定。你非得考虑上司的立场,部门的立场,微妙的公司政治环境,固然不乏真知灼见,合拢在一起便成噪音干扰。大量时间花费在报审/修改/开会/争吵/写文档/走流程上面,行动迟缓举棋难定,更增加误入歧途的概率。
相比之下,小团队的快速决策,快速行动,正好击中了大公司的软肋。一款新产品出来,大公司实权派发现它起码得2个月,看懂它2个月,立项组好队还得花2个月。再加上市场前景不明朗,在创新者大红大紫之前,大公司愿意投入(冒险)的资源是极少的,试水而已,复制抄袭多于革新改良,保守跟随多于锐意开拓。结果一两年过去了,创新者勇猛精进已成气候,大公司才回过神来,欲与之全力一搏。人家的前期积累已领跑市场,后来者未必追赶得上。
类似案例,多不胜数。创业者眼里唯一的好机会,大公司看来却只是1000个模糊不清的机会之一,拿捏不定。由此逆向思维的话,创业团队最好不要插入大公司的主营业务去虎口夺食。人家苦心经营多年,凭借对这块市场的理解力和戒备心,会更快发现你,重视你,然后高层吹响号角击溃你。但你去开辟新战场呢,大公司跟还是不跟,用多大力跟,往哪个方向走,它就很难统一内部意见。
基因转移
人都艳羡大公司“资源多”,所谓资源,一半是人才资源,一半是海量用户,即推广资源。然而不常被提及的是,大平台的团队基因/用户构成/用户习惯,与新项目是否吻合。或者笼统点说,大平台的资源优势是否能向新项目平滑过渡。
我一直是“基因论”的支持者,公司实权派的个人偏好,决定了团队构成与文化,进而决定了主场优势与劣势。正如APPLE在社交网络几战皆败,伟大如Google也被Facebook压得抬不起头来。只是受到野心蛊惑,即便八字不合,大公司也会悍然进入新领域(凭什么我不行),随后又惨然退出(原来我真不行)。
比团队基因更令人恼火的,是用户基因,即当前用户群的构成与使用习惯。做产品经常遇到“跨域”这个问题,借势推广也一样。新项目的产品诉求,用户构成,如果和母体在同一个域内,则资源优势平滑过渡,对竞争者是致命的杀伤力。但其实……平滑过渡又是一件特别不多见的事情。有时新项目整个的跨域,比如腾讯做拍拍,做朋友,导入损耗率惊人;有时大平台向垂直市场细分,无法精准过滤推广目标,导入用户良莠不齐得厉害,对于重视“气质、氛围”的垂直市场则是拔苗助长。
以我之前做网易摄影为例,不推吧,在大公司做产品跟创业有多大区别,生怕浪费了资源。推吧,不搭边的人路过都来踩一脚,各种低端用户、自拍用户、审美低下热情万丈的中老年用户蜂拥而入,氛围混乱,运营成本指数级上升,最终受困多过受益。反倒是独立摄影产品如图虫,用户气味相投而来,自然增长营造的社区气质远胜从大平台引流,气质恰恰又是社区的核心竞争力。
做产品,鲜有一夜暴富,尤其UGC,口碑带动增长才是最稳健的方法。道理固然大路货,KPI压力下却容易急于求成。母体供血一旦大量掺水,相当于修炼邪道武功,起步快而后力不济,很快会触碰到天花板。这时大平台所谓海量用户,反倒成为盛满鲜花的陷阱,涂抹蜜糖的慢性毒药。好似小时候四环素治病,长大后灿然一笑露出满口黄牙。
总结:
总之,在大公司里做产品的雷区多多。与内部环境作战所使的力气,往往占到血槽的2/3强,只留下不足1/3去对付市场。它抄你,不见得就打得过你。它是个大家伙,但也喜欢把两个脚拇指绑起来走路。在多数情况下,大公司的新项目只是全身挂满钻石镣铐的,虚弱的巨人,被它抄死多半说明你太逊色,而不是大家伙太凶恶。
不过,这个行业的主流论调并不这么看。
最近几个月,各式各样的人纷纷来问我,既然立志“不走寻常路”,大公司抄你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我有各种具体的回答,但都不是真心话。只是面对某些人,比如投资人的时候,你跟他讲虚的,会被当成喷子,得表示我有明确的对策……其实对策易变,反倒是“产品哲学”这类虚的东西更加恒定。
我真心的态度可以用三次自问自答来概括。
1、我的产品质量能不能打败跟随者,至少是与跟随者各擅其长?
如果做不到,这不是我被抄的问题,是我太挫,我认栽。竞争会刺激我提高产品质量,未必是一件坏事。
2、假定产品通过创新,打开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这个市场是否足够大,大到可以容纳下多个竞争者同时生存?
如此则对手亦是队友,我们一边互相作战,一边共同开垦荒地,联手培育市场。即便最后我只拿到第三、第四的份额,也不错啊,谁规定创新者就非得独吞整个市场不可——初夜权不等于占有权,市场又不是从一而终的贞洁牌坊。
3、除了用户口碑之外,产品是否有具象化的的价值沉淀?
比如黏性强的用户关系,比如用户留存的他看重的内容,比如有忠诚度的优质内容发布者,比如含金量与时效性较长的信息。这些沉淀即防御壁垒,从产品架构阶段就应该提前考虑,决定了防守反击的难度。
所以别人来不来抄这种事情,我从来都是不大关心的,偶尔想想,从不忧虑。周鸿祎有句话说得很好,少盯着对手,多研究用户。一天到晚担心“腾讯抄我怎么办”?担心有屁用啊,万一产品做得不好,腾讯抄都不屑于抄,那得白白浪费多少脑能量。我只管埋头做自己的产品,洪兴罩我去战斗~
换个角度看,哪怕比较倒霉,很快被大公司看得起并临幸了,对手在高层力挺下全力以赴地复制并改良,它的基因刚好又平滑过渡……那么,我挂了。但产品创新若是如我所愿地打开某个细分市场,改善某类用户体验,作为始作俑者,老子倾家荡产,虽败犹荣。“小小改变世界”比“赚到一千万”更值得追求。
正如我在微博里所说:阻挡你创新的是“无能”而不是“抄袭”,鼓舞你创新的是内心骄傲而不是永远独占鳌头。
后记:
4月张罗着创业以来,写IT文章的频度锐减。一方面是忙不过来,另外,创业相关的经验虽然多(招聘/产品设计/内部协作),却不适合大嗓门讲,毕竟八字还没一撇呢。有些话说得太早,难免被人等着看笑话。还是等产品落地生根之后再写比较稳当。
所以,亲们,祝福我接下来走得顺利吧,汇集正能量。创业历程中可写的东西,比我在网易时多太多了。大叔有宝不轻弹,只是未到话痨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