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载体
基本上就是这四个:电子杂志、博客、微博和APP,还有半个,就是BBS里长篇的连续性帖子(天涯里有很多,例如煮酒论史板块里的。起点中文网里当然更是大把)——说它是半个,因为一般意义上讲,大众的认知层面,这个“书”和媒体离得很远。我姑且迎合一把大众。
电子杂志一度是网络热点,但也很快销声匿迹。在诸多电子杂志中,有一些属于自媒体性质,比如明星个人办的电子杂志,以明星为号召卖点。至于博客、微博,耳熟能详,就不再过多讨论了。
重点来谈谈APP。无论是蛮子文摘,还是《One一个》,都是以app形式做载体的。
其实APP世界是一个信息孤岛,这话的意思就是APP里的内容互相之间并不“互联”,你不太可能从一个app里的一篇文章,跳到另外一个app里的一篇文章里。这和互联网世界大相径庭。早年博客已经被批评为“信息孤岛”,利用wordpress搭建独立博客更是被戏称为“荒野别墅”,但它总还可以依赖超链接(比如搜索引擎)来吸引到一些读者。但APP,几乎没有这个可能。
我之所以要前面提一笔电子杂志的原因就在于app在信息组织上和电子杂志非常像: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电子杂志和电子杂志之前也可以互相置换广告宣传对方(这就像app里互导流量一样),但电子杂志里的文章就不会互相串联了。
利用一些技术,APP可以做得非常漂亮。但APP本身推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实说一句,现在大概除了刷榜,就没有什么太立竿见影的推广方法了。原生应用(native app)世界里,用一篇文章(或者说利用好的内容)来获取读者,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于是,搞app就不得不依靠“人”的影响力了。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也只有类似薛蛮子、韩寒这样的名人搞一个app,才会有些动静。名气没大到那个份上,得掂量掂量这个投入的。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给网站写东西就这点爽,能插题外话):App世界里已经出现了信息爆炸——大量阅读类产品涌入,是该有一个什么东西来搜app里的东西了(不是搜app)。Native app很难,但web app应该技术上可行。一种丰裕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稀缺,而稀缺是商业模式的根本着力点。App世界里会有搜索引擎吗?
自媒体的商业化
不得不说一句,某种意义上讲,很难。但没有商业助推的东西,最多就是一个玩票。
电子杂志、博客的衰落,根子上都是商业上没有助推力。当然,这里个别案例还是有的。比如有一个叫“博客联盟”的站点,借助一些类似google adsense之类的广告联盟或者博客托管主机推荐,能收到一些广告费用。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些收入维持这个站点运作,应该不成问题。但想赚个比较大的收益,难。
自媒体要靠媒体自身来获取广告收入,是一条羊肠小道。搞收费阅读?又不是起点写玄幻小说,怕也是走不通(顺便说一句,指望给媒体供稿来获取专栏收入,以我写专栏写那么勤的经历告诉你,这是一条纯屌丝之路)。但正如我前文说,自媒体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特征,于是它有可能在商业上会形成这样一种路径:利用自媒体把自家推到更高的位置上,从而获取收益,比如顾问费、比如咨询费、比如出场费,甚至可能是品牌代言费。
写到这里,其实关于当下自媒体我的看法已经相当清晰了:这是一个用于个人包装的工具——这话无太多贬义成分。这是一条活路,但并不适合每个人。因为即便是包装,这个“个人”也必须有值得包装的地方。而且更进一步,既然用于包装,就需要借势。比如说需要更多名人的吹捧和背书。从这个意义上出发,自媒体并不完全“自”,想放言叙事还是要考虑很多东西的。
微博/微信作为一个自媒体….
本文一直没有过多谈及微博,也压根没有提及微信。在这一节中,专门拎出来简单聊聊。
微博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也有不少具有自媒体特征的大号。一般说来,光有粉丝量还是不够的,还得有个人特征。冷笑话我就不认为是自媒体——它就是一个以微博这种形式运作的媒体。
把微博当成自媒体来运作还是有很多不便的。比如说微博不能长篇大论。虽然有长微博做辅助,但评论转发是不能加图的,故而这种辅助力量并不完全。微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形成长期的持续性的受众关注。要知道一个粉丝未必你的每条微博都看。
大概正是处于这种原因,薛蛮子也好韩寒也好,还是另起炉灶搞了个app版本。散乱零碎的言语总是需要一个什么集合物把它们收拢起来,一方面有利于阅读,另外一方面,不能说一点媒体情结都没有。
再来看看微信,我这里指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本身没有太多的媒体属性)。这个公众平台首先需要的是制作人(或者组织)的个人名气,一般人很难在上头真正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微信和微博在这点上不同:到目前为止,它不可搜索。公众平台上的一篇文章你能转发到微信的朋友墙里,但要想再被转发,也不能。总体说来,微信不是一个好的自媒体工具,因为它媒体属性太弱。
最后提一笔,腾讯最近在酝酿一个名为“大家”的产品,走的是完完全全的自媒体路子,也会动用腾讯资源来某一个“大家”。
自媒体这个东西,我总体态度保持支持。因为就这个世界而言,经过思考的言论,总是多多益善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