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美国我们看到互联网发展的十几年到二十年的历程之中,其实已经有了三拨、四拨的换代,从最早的雅虎作为搜索的鼻祖,到后来谷歌几个毛头小子把它超越了,到后来的facebook,其实来来去去就是那几家公司。我们对比中美两国主流的创业模式,就会发现美国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技术驱动性、创新性,而中国更多的运营驱动性。最近有一个调查和对比,十多家企业创业之初都是32-35岁,而且都是非技术为主导型。所以两个国家主流的互联网成功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在美国像这种辍学生,当时网上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电子商务的创始人说,我在用着辍学生乔布斯发明的电脑,我在用着辍学生比尔盖茨的电脑软件。这也反映了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面,这么年轻的人他可以通过这种创新,再加上配套的制度,无论是学校跟社会的对接,还是风险资本,还是激励机制,还是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的团队,整个的这些配套机制其实能够鼓励年轻的技术驱动性的公司脱颖成功,这在中国来说其实非常少见。
我也有两点建议,第一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池塘,做其中最大的那条鱼。因为我觉得今天确实这个环境和市场永远是鱼龙混杂,实际上还是一个金融市场的定位;今天的市场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怎么样应用不同的游戏规则去颠覆传统,我们也看到其实在传统,哪怕是百年老店,也会面临怎么样能够焕发青春,像IBM;如果不经过这个C ye变革,可能就没有了它的生存空间。我们也看到,如果没有这种变革,不能敏锐地捕捉到整个市场发生变革的时候,也会被后浪拍在岸边上,就像柯达。所以我觉得找到属于自己的池塘,做其中最大的鱼,这就是市场的定位。
第二,创业不分哪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遇到的难题都很不同,包括一开始你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资本的问题怎么解决,规模化成长之后企业运营的宽度和深度,以及人员怎么去更好地匹配,顺应一系列的发展,这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创业就是整合所有的资源,不停地解决大大小小问题的过程。
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企业创业,整个中国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导师的体系,都在致力于能够把老一代的创业家积累的经验形成一套导师的体系,所以我觉得其实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能够有机会提前预见到阶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有些规律可以去遵循,会碰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想这是第一代创业者没有的一种幸运,大家完全都是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觉得今天如果市场上有这样一些可以去借鉴的体系,这是年轻创业者要很好地抓住的一个机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