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
虽然前几个月销售额还不错,但运营“好吃乐”让吴幽感到越来越吃力。
第一是新用户的获取。高峰时期每天200-300单的销售额,推动力完全来自于广告联盟的投放,当广告投放停止后,用户量增加就会急剧放缓,每天订单量也不断下降。但是平均100元甚至越来越高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让吴幽感觉到吃不消。
他算了一笔账:一个月网站仓储、物流及人力各项开支大概是7万元,但市场推广费用就超过5万元,占比超过整体开支的40%。
第二是原创品牌供应链要求太高。当时给“好吃乐”供货的,最大的工厂规模3000多人,最小的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供应链的标准很难统一。当时“好吃乐”设计了统一的食品包装袋,需要先送到各个工厂、包装好以后再进入在苏州租用的500平米仓库,中间环节非常多,对于一个特别小的公司来说节奏很难跟上。
第三是食品安全问题。去年四月,上海“来伊份”休闲食品质量连续被曝光不合格,也给“好吃乐”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相关部门要求“好吃乐”出具很多证明,过程非常麻烦,让吴幽头疼不已,并且开始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
而最大的困难,依然是运营过程中与作为投资人李天的意见分歧。
在吴幽看来,“好吃乐”运营初期有很多数据还是不错的,比如客单价能够达到150元,高于同行的90-120元,顾客对于食品的评价很好,退货率几乎等于零。他还是希望能够以品牌为主,进驻多个电商平台分销,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市场、技术等费用和中间环节。
尽管吴幽多次向李天提出上述理念,但李天一直不同意。与此同时,李天依然以传统的思路看待互联网。“我们考虑过微博营销,甚至给李天注册微博让他体验,但他觉得微博不靠谱。我还计划过带他去见北京做互联网的朋友,但他都不愿意去。”吴幽说。
即使很谨慎的花钱,200万元最终也在网站上线10个月后烧完,这个时候累计的销售额差不多也是200万元。吴幽认为用垂直B2C的思路再做下去实在没有什么前途,于是提出来停止网站运营。
对于李天而言,习惯了投资回报率为1:10,很难接受B2C的亏损性投入,刚好约定的200万元砸完,他也觉得没有继续做下去的必要。
目前“好吃乐”的员工已经解散,只有一个开发新项目的员工兼职维护,有订单就发货,库存没货了商品就下架。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电商创业项目,就这样悄然淹没在互联网泡沫里了。
反思
吴幽的创业故事就是这样,他在讲述的时候也不断提到了自我的反思,首先一点就是年纪太轻,对电商理解不是很深刻,很多细节想不细致,“仅凭一股冲劲和猛劲,很难踏实的把事情做好。”
上述经验缺乏同样体现在资本方面,由于对资本市场关注较少,创业初期的资金约定太随意,容易为日后扩大规模埋下隐患。而由于不懂VC方面的知识,也不太能理解估值,导致当时一些VC找到吴幽时,他和团队很难用更大的格局来思考。
而在与投资人的分歧上,吴幽则认为自己也过于偏执,沟通的方法和程度还是不够。
在具体电商创业的反思上,吴幽则总结如下:
1 不应该刚开始就在品类上追求大而全,过多的品类让供应链越来越重,不是创业初期的玩法。
2 做B2C还是需要规模化,休闲食品对供应链要求极高,团队最好有懂资本的人,也有懂休闲食品的人。
3 休闲食品还是要做原创品牌,做平台的利润率很低。休闲食品只要能够做到个性化,一样能做高价,可以比线下卖的都贵。
4 做原创品牌营销创新很重要,像微博这样的新媒体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5 做电商跟地区没有太大关系,有些区域性供货反而是强项,但人才、市场推广劣势比较大。
吴幽的电商创业项目只是过去凶猛的电商热潮中的一个案例,但确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经验,比如品类的选择、比如模式的选择,以及小作坊式的创业会带来哪些隐患,希望能够对有意继续在电商领域探索的创业者以启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