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是存在一些有自知之明,能看透这些的创业公司。但是大部分还是深陷舆论的炒作之中无法自拔。
其中LaunchBit 公司的创始人 Elizabeth Yin 的“眩晕与现实”给出了一个我们这个时代急需的视角:
“当创业者声称他们“业务惊人”时,从以往统计的角度来说,他们要么是在撒谎,要么是盲目自信,而这两点都不是什么好的品质。只有你糊涂透顶的时候,你才会相信这样的说法。假如我告诉我的员工业务很好,他们很快就能看穿并识破。我当然希望他们满怀希望,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他们表现出众时及时地夸赞他们,然后把各种数字和用户牵引给他们看,而不是制造喧哗的幻象。”
“在一次核爆炸后,能存活下来的大部分动物就是蟑螂,因为他们生命力太顽强了。”Paul Graham 在 07 年曾这样写过,“不要成为那种漂亮的花,把自己的茎藏在塑料管里去保护他们自己。”
尽管现在有大量的猜测,但是没有确定的证据证明Jody 的死就跟 Ecomom 的失败相互关联。毕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人才收购和炒人都是家常便饭。失败之后,你还可以在 Google、Yahoo或者eBay 干上几年,整个世界照样转。
整个行业倾向于将那些表现一般的创业公司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永远不要示弱”就成了一个公共信条,直至自欺欺人的程度。TechCrunch 就曾收到成千上万个“成功企业家十大法则”的投稿,但事实投稿人自己根本算不上成功创业者。
对大部分的业务而言,这些人所描述的超人般的坚韧不拔充其量只能算是肤浅的。想想看,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跟谁做、何时、何地、为什么、用谁的钱做,所有这些决定背后都意味着艰难困阻。并且当投资人是你的亲朋好友而非外人时,如果将自己爱的人的钱赔掉,更会更难受吧。
“无论前方多么黑暗,你也永远永远不要结束你的生命!”“专业的投资人理解失败。”Ecomom 的投资人 Cyan Banister 对此有深刻观察,“你的亲朋好友或许无法理解,但他们应该理解。你的员工会继续前进,并找到更好的事去做。所有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你或许不能痊愈,但你周围所有的其他人都会痊愈。”这还不包括这样一种情况:所有其他人都可能是错误的。
Graham 本人也在同一篇帖子中这样写道:“投资人仍然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那些最伟大的创始人在创业之初看起来是多么毫无头绪和充满试探性。任何一个因为缺乏社会认同而没有拿到融资的人都知道这种先决印象背后的巨大代价。”但这一切也会过去。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并不清楚解决方案在哪,除了在诸如 TechCrunch 这样的网站上增加失败案例报道以外。
让我们从这篇文章开始。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