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t Taste 对中国生鲜与食品企业的警示
警示一生鲜电商模式的问题:
1在中国生鲜电商领域目前拥有B2B ,B2C,O2O三种可见的模式。
B2B一般满足的是集团采购或者酒店食财采购,目前在国内有一些从事供应链和冷链管理的企业在做,但存在的问题是回款周期慢的问题。
B2C 国内生鲜电商的主流模式,也是gilt tast的问题,依然绕不开核心的物流配送和电商所说的品类困境的问题。
O2O 正在小规模尝试的区域性解决解决方案,但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普及的案例,只在中国的某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的某些小区之间进行试水,做同城O2O的生鲜配送,其目的也是为了绕开CYE物流,目前来看还是适合传统的拥有一定数量的线下门店进行试水。
选择何种模式应该从自身资源的配置角度出发,并不局限于何种模式可以成功,国外已经有像亚马逊这样综合平台做电商成功的案例,国内还是处于烧钱试探阶段,没有证明任何一种模式是可行或者不可行。
警示二:食材体系的规划问题。
这不会只是gait tast 的问题,在中国做生鲜电商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原因是:
1 中国的食材差异太大,看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就知道中国每一个区域都会有不同饮食文化,可能广东流行的海鲜,在内地某些区域并不流行。这对食材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意味着你无法标准化食材的选择,中国的这种不同区域差异化的食材特性会比国外要更加明显。你需要无限的去扩展自己的品类。
2 食材规划中你还需要考虑毛利率问题:由于国内高企的流量获取成本以及物流配送成本,低毛利的品类根本无利可图,所以要么走高端路线做高端食材,要么做个性化食材。做普通日常刚需的在超市能够买得到的品类失败的风险较高,不仅利润较低,重要的是采购这个食材的用户习惯一直在线下,很难转化。当然依托天猫这种平台做经过加工后的熟食是一种选择。
3 食材规划中还有一个核心的突出问题无法标准化,电商之所以兴起,是因为目前电商的品类产品都有严格的标准,比如电脑是什么配置之类;但是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你一块猪肉的配送你根本法保证有多少比例的肥肉,有多少比例的瘦肉,可能昨天购买的产品和今天根本不一样。
警示三:食品安全问题。
是在中国现阶段会相对突出的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并不是某一家生鲜电商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在整体大环境之下,普遍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需要布局全产业链才可以从源头控制食品,否则你始终无法避免会不会存在食品安全的风险,但是在中国能从田间做到餐桌的没有几个,所以,对于食品安全一般的解决方法说依靠采购把控质量,但效果多少并不好说。
警示四:冷链与物流配送问题,这也是guit tast苦恼的问题
先说冷链问题 :前几天与大连一家水产公司负责人聊天,他给出的认识是中国冷链还很落后,还需要像国外大力学习。而生鲜对冷链的要求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新鲜度问题,抛出几个例子供CYE参考:香蕉不能进冷库;苹果要进冷库;鱼容易死掉,需要加冰,并每隔固定的时间需要充氧;海鲜需要海水,空心菜要横放….但是这几个问题都没搞清楚,就去做生鲜,显然不靠谱,而这每一类问题都需要有专人去照顾,所以,还不用说到冷链更高级的阶段,但没有冷链,生鲜的配送也就失去了意义。
物流的问题:1是怎么配送的问题,同样是时效性的问题,如果配送范围过大,不光是物流成本高,而且用户需求失去了时效性,食材新鲜度无法保证。 2 谁来收的问题,一般的快递可以推在哪里,但对于新鲜度有要求的生鲜不能挤压不能等。所以,有人认为在中国这么大的区域的,只适合做本地化的生鲜平台,全国配送很难保证用户体验。
警示五:用户到底是谁的问题?
在中国用户群中,除掉高端用户,真正生鲜电商需求最强烈的是超市生力军“老大妈们”,可是,老大妈们根本不会网购。这导致做饭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做饭,如何推广营销是关键。
Guit tast给中国生鲜的启示远不只这些,如果能够想清楚上面的五个问题,中国的生鲜电商理论上依然还是一片蓝海。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