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企业文化没跟上。
初期文化设定太感性,几乎是由着我的性子来,没根据实际服务的需求制定。所以放权后的监督,很长时间以来只能靠“人治”。哪怕定好 KPI,文化和制度跟不上,“法治”就不见效果。这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上半年重新定了企业文化,团队到现在还没完全适应。
5. 优柔寡断,调整太慢。
按说我不是这样的人,但反思一下,两年间常犯这个错。该辞的人没辞掉,一拖就半年;该去掉的业务不敢去,耗费团队战力;该花的钱不敢花……往往是发现了问题,不敢确定,延后几个月才解决,所以一路付出代价。也是患得患失的毛病。
6. 时间分配。
花了太多时间在一线业务上。很多时候不自觉就是个打工心态,冲在一线要去做事,而且很有成就感。现在反思,真是浪费很多时间,业务是做好了,口碑也有,但以后怎么办?区域性的CYE传统行业,创始人的时间都在业务上,业务反而无法往外扩张。时间分配的问题,也导致团队消耗大,疲于应付,很多时候,连培训的时间都没。
7. 忽视营销。
做产品出身的人,骨子里带点看不起市场部的意思。好产品自己是会说话,可不能只有产品自己在说话。一个没包装、没营销、没品牌设计、不会讲故事的产品,就算卖得好,也卖不出好价钱。
看看做对的事。
1. Justdoit。有了想法,先做,再调整。这是互联网的思路:alwaysBeta。我们上线的产品 100% 都不完美,但追求完美不是要等到完美了才上线,而是上线了之后不断迭代。
2. 踏实。传统行业更需要踏实。踏实做好产品,踏实做好一家店,把模式摸清楚,产品原型都很清晰。一句话,把底子做实。这点我很感谢我的第一个老板,产品导向不是一句空话,这是长期发展的基石。
3. 用户第一。踏实是态度问题,用户第一则是具体服务的方式。“剩者为王”的趋势下,能剩下来的都是用户体验好的。
4. 敢试错,保持 open 的心态。新战略规划下,主营业务的方向已经和创办公司时不一样了。这证明我最早的那个 idea 有问题,也证明两年的摸索有价值。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似乎是一条规律。IBM 最早是卖磅秤的,苹果当年也只卖电脑。基于不断试错和摸索的转型,似乎是必经之路。
5. 互联网思路。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很有特点,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处事方式,以及商业模式。这次的新战略就是这个方向,让两年间的摸索突然价值大增。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将是大趋势,而这种改造绝不只是信息化这么简单,甚至都不止是运用互联网工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对传统行业的改造。
自己小结一下,发现正应了托尔斯泰的一句开场白:“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做对的事,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正确的废话”,做错的事却是各有各的错法。活过两年,但没挣到钱,更远没有实现当初创业所要实现的理想。就创业而言,我对自己还很不满意。
这个时代是一场不知什么时候会停的雨,大雨里泥沙俱下。没爹可拼的人,就像没有伞的过客。而我们没爹可拼还要创业的人,不过是想赶在雨停前跑到更高的山顶,去看看美丽的彩虹。
今天清算完,要和新合伙人碰头,新战略已敲定,这算是一个新的开始。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