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中国铝业公告,虽然此次并购交易完全符合蒙古国的法律法规,但是蒙古国政府已经知会本公司,蒙古国政府正在考虑通过一项有关外商投资的新法案,使得外国cye投资者建立公平的转移定价机制和税务机制。中国铝业同时公告,在2012年7月5日或之前发出收购要约,随后收购需要在要约发出后的36天之内完成。中国铝业完成此次并购交易的前提条件是取得令其满意的所有监管批准,否则可以撤销要约,或者将要约的期限延长至要约日起180 天。
2012年7月3日,中国铝业公告,延期30天即8月3日发出收购要约,且该要约必须最早在36天之后被接受。2012年8月2日,中国铝业又公告,再延期30天即9月4日发出收购要约,且该要约必须最早在36天之后被接受。
2012年9月3日,中国铝业最终公告,经过慎重研究,本公司认为此次并购交易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取得必要监管批准的可能性较低,决定终止此次并购交易。
可以说中国铝业对于此次并购交易竭尽全力,但终因蒙古国政府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只得放弃。因此企业要深入研究并购重组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高度重视市场、财务、员工安置、国别等方面的风险,识别风险因素,评估风险强度,加强风险管理,制定应对预案,完善风控体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05.坚持多元文化驱动,加快核心资源整合
1983年在梳理有关组织文化差异的研究文献基础上,马丁(Martin)指出,并购重组是一个文化冲突过程。在进行整合时,应该更多地考虑组织间的文化兼容性,重视对双方文化要素的理解,增进组织间的相互尊重,进行高度有效的沟通。
研究表明,文化整合一般有四种方式:凌驾、妥协、合成和隔离。凌驾是指并购方用自己的文化强行取代和改造被并购方的文化;妥协是两种文化的折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相互渗透,共生共享;合成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形成全新的文化;隔离是双方文化交流极其有限,彼此保持文化独立。
【案例】吉利并购沃尔沃
2010年8月2日,吉利完成了对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对此李书福表示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沃尔沃将坚守安全、质量、环保和现代北欧设计等核心价值,继续巩固欧美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
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完成吉利和沃尔沃两公司的成功整合。近三年来吉利的具体做法是:
1、品牌整合
吉利主要生产中低档汽车,沃尔沃主要生产高档汽车,两者之间存在品牌鸿沟。为此李书福表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沃尔沃保留瑞典总部、管理团队和经销渠道,继续专注在顶级豪华汽车领域。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双方各自独立运营,最大限度地降低品牌的相互干扰。
2、业务整合
沃尔沃的研发和组装仍然放在瑞典,制造和零部件采购转移到中国,以便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增加中国市场的销售量,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单独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从事中级车模块化开发,作为沃尔沃和吉利新车型的研发指导机构,共享零部件比例从30%提升到70%,实现了技术升级的同时大幅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沃尔沃向吉利转让GMC(中级车型)升级平台、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和GX7安全革新等三项技术。
吉利的新型低价车由沃尔沃设计,技术得到提升,换档器采购自沃尔沃的供货商——康斯博格,产品质量提高,但销售价格不变。
3、人员整合
整合后,沃尔沃的董事会仍然高度国际化,来自吉利的董事只有李书福一人,其他董事都是外部聘请的,包括奥迪公司原CEO、德国重卡公司原CEO、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公司原CEO、福特公司原高级副总裁等人。
保持沃尔沃的组织架构不变,吉利派出部分人员参与运营和管理,学习其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
稳定沃尔沃员工的薪酬水平,尽量保留一线生产员工和其他核心员工,以便保证产品质量、市场份额和品牌美誉度。
对于沃尔沃的14个工会组织,吉利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积极沟通,保持原工会协议不变,赢得了工会的大力支持。并购当年,沃尔沃的员工满意度达到了84%,作为长期养尊处优的北欧高福利国家的员工,满意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属不易。在李书福看来,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性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生命力都是有益的。
4、文化整合
瑞典人谦虚、谨慎,说话间接、含蓄。对于整合沃尔沃的方案,他们即使不满意,一般也不会反对,尤其不会公开反对。如果不加分析,一律认为他们完全赞成就可能产生误解,并在实施中遇到困难。因此吉利设立了“联络官”职位,专职解决跨国文化交流问题,使得双方容易了解各自的真实想法,加快整合进程。
吉利还在其拥有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专门设立了全球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聘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香港、北京等着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20位专家教授担任研究员,研究如何通过融合各国优秀文化,建立全球型企业文化,为创造企业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经过初步整合,2011年沃尔沃的销量增长了20%,在欧洲增加就业岗位5000多个。这些成绩是在欧洲部分国家出现经济衰退、许多公司大量裁员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难能可贵。为此欧盟专门写信,感谢中国政府和吉利,比利时政府还给李书福颁发了大骑士勋章。
因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在交易完成后,企业必须迅速进行业务、资产、财务、机构、人员、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充分有效整合,在人事、财务、税务、法律、采购、销售、生产、研发等环节开展业务流程再造,优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深度融合。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企业的基因和软实力,文化整合常常成为并购重组成败的关键。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切不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06.学会敬畏第四权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作为“第四权力”,随着资源的逐渐集中,媒体集团的意见和舆论方向不可忽视。
【案例】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151亿美元的现金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12月7日此项并购交易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
对比2005年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中海油此次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包括将留住加拿大的工作岗位,让卡尔加里成为其国际总部之一,并在多伦多证交所挂牌上市等等。其间中海油正确地引导舆论功不可没。
加拿大《星》报报道,加拿大权威贸易专家克拉克认为,“现在中加双边关系非常顺畅,但是如果因中国认为中海油收购失败是加拿大政府的歧视性决策,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修复双方的关系。未来中加关系的关键因素全部在于尼克森收购案的决策。”而且克拉克认为,如果不批准中企收购申请将使中加贸易遭受重大挫折。中加贸易合作可以使加拿大比加入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得到更多的长期利益。
这是中国企业迄今在海外获批的最大金额并购交易,也是加拿大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金额外资并购交易,对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成功案例。
因此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企业进行并购重组要高度重视舆情管理,特别是对新媒体、自媒体、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在并购重组时,企业应该尽早开始舆情监控、制定危机公关手册、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树立企业正面形象、选择双赢公平交易、说服意见领袖推送正面信息、重视跨文化交流等。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