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发生在公司里的一段对话(人物为化名)。
王海燕: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
李晓霞: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专员
李:王姐,最新上映了赵薇导演的处女座电影《致青春》,拍得挺好的,你去看了吗?
王:哪有时间啊,现在有了小孩,时间就不是自己的了。周末带小宝去参加了一个书画班。
李:小宝这么小就参加书画班。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啊。
15分钟后……(此处省略300字)
李:王姐,上周五两个候选人参加面试的评估报告,我已经发到您邮箱了,您看一下。
王:好,我先看一下。
这个场景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公司里面经常会听到王姐、张哥等称呼,不清楚的人进入公司后还以为是进了大观园。这个场景就是典型的公司管理家庭化的缩影,在很多企业里面司空见惯,大家相互之间不是称王经理,张总等职位名称,而是用哥、姐等家庭称谓代替。经常会听到很多领导说:“我带领的团队凝聚力很高。我对团队的要求,工作时间是上下级关系,下班后就是兄弟关系相称”,充分展示对自己管理风格的自信。
谈恋爱是组建家庭的前期阶段,很多公司对员工谈恋爱和婚姻是有明确的规定。前段时间京东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京东规定公司员工不能与竞争对手员工谈恋爱、结婚。腾讯的规定则相对要宽松很多,恋爱与婚姻自由,不过夫妻不能同在一个事业群。阿里巴巴和百度则规定,夫妻不能有直接业务往来。有的公司规定,一旦发现公司内部员工在谈恋爱,则规定其中一人必须离开公司。可以看出,不同的公司对待员工谈恋爱和婚姻有不同的判断。
公司管理家庭化既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也大量存在于企业日常运作的隐形过程中。既有企业愿意推行“家文化”的管理方式,也有企业明令禁止。
对公司管理家庭化的价值取舍首先是基于对公司和员工关系的一种判断。当问公司和员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时,相信有很多种答案。有人会说:公司和员工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员工向公司提供结果,做出贡献,创造价值,公司给员工进行回报,提供满意的薪水。也会有人说公司和员工之间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公司和员工不仅仅是金钱上面的交换,员工除了价值贡献外,还付出了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公司除了物质回报外,还给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帮助员工提升能力。极端的人会认为,公司与员工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双方的关系。也一定有人会说公司与员工是一种“家”的关系,员工和老板的关系就好像小家和大家的关系,老板和员工就好比是家长和子女的关系,老板就好像一家之主,决定企业的发展。
管理不在于谈论对错,而是面对绩效的解决方法。公司管理家庭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管理方式家庭化。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整个管理模式是基于“家文化”构建起来的。比如说娃哈哈,它的文化核心就是“家文化”。 “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是企业经营哲学。 “小家”是指每一个员工,“大家”是指企业,“国家”就是国家和社会。这样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深深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转。比如有的企业推行“家庭基金”、“孝心基金”等,将员工的工作与家庭进行关联。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公司高层团队具有血缘关系。对很多成长性民营企业来讲,公司是家庭的延伸,家庭是公司的内核。公司的整个高层团队具有深厚的血缘关系,老公是总经理,老婆是财务总监,儿子是销售总监,七大姑八大姨分管采购、生产等等,“家企同构”的模式决定了企业采用家庭化方式进行管理。2、人际关系家庭化。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前面所说的称谓家庭化,用家庭称谓取代职位称谓。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夫妻双方或者兄弟姐妹,或者两代人都在同一家企业上班,公司是家庭之外的另一个交流场所。3、工作方式家庭化。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员工将家庭事务带到公司,经常在企业看到员工在上班时间处理家庭事务,在网上买奶粉,购物等,甚至在有些企业,你会看到员工在上班期间在织毛衣、刺绣等家庭事务。第二种是一种隐性的方式,就像前面两位的对话,一边工作,一边聊家常。被称谓中国式管理新范本的德胜洋楼则明确规定,工作时禁止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哼小曲、吹口哨等。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公司主动将员工的家庭生活纳入到管理过程中。比如说:沪江英语就为员工成立了宝宝室,免费向员工的孩子们开放的,只要有孩子来宝宝室,公司便会安排有幼教背景的工作人员来照看。还有大量的制造型企业,在工厂里面建造了员工宿舍,其中就包括夫妻间,让夫妻双方安心在企业上班。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