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公司会找好场地,从医院请出资深助产师为孕妇讲课,讲一节课给1000~1500元,一般每个月至少办一场,每次邀请100个以上的孕妇参会。”
第七种方式,就是通过“疫苗手册”。徐健说:“里面肯定会有奶粉广告,企业会赞助医院来印刷发行,一本给10元,有册子的形式,也有病历卡的形式。”
渠道溢价
徐健说:“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是为什么仍然禁止不了?因为对一家医院来说,单一个产科一年就能增加几十万至上百万元的收入;对医生来说,不仅有收入的增长,还能参加学术交流会增加学分;对奶粉公司而言,可以极大促进销售业绩;大家都得利,没有人会反对这种灰色交易。”
而每年洋奶粉投入到医务渠道的费用有多高?目前没有任何公开的信息可以给出答案,不过徐健告诉记者:“一个大概的数字是营业收入的3~5%。”
按照AC尼尔森公司出品的《2012年中国婴儿奶粉市场报告》上的数据,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五大洋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7.7%、3.7%,而去年中国婴儿奶粉的总盘子一共是385.18亿元。按照徐健说的百分比套算,五大品牌每年在中国医务渠道的投入费用,大约在5亿~9亿元之间。
普天盛道董事长雷永军告诉记者:“医务渠道对洋奶粉的销售堪称关键,起码有50%以上的销售贡献来自这个环节,不是说医院直接能销售几十亿,而是它可以影响产妇的持续消费购买行为。在没有进入超市、母婴店等零售环节之前,洋奶粉就已经绑定了消费者,根本不需要和本土奶粉做后续的纠缠。”
从市场份额看,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仅上述五大洋品牌就占据46.4%市场份额。在大中城市就更是如此。
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奶粉事业部经理吴松航日前表示,目前国内品牌奶粉仅占市场份额的40%。
中商流通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采访时说:“国产奶粉在许多三线以下城市尝试过很多医院渗透,比如圣元奶粉在2003年开始发力,伊利在2005年开始发力,后来还有赴美上市的飞鹤乳业,但是本土奶粉的医务渠道始终乏力”。
宋同时表示,一旦政策收紧医院渠道,洋奶粉的营销优势就会蒙受巨大损失,今年的局势可能呈现出增势放缓甚至市场份额萎缩的局面。
2011年,卫生部推出《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规定,在婴儿出生0到6个月里,任何奶粉品牌都不得做销售宣传,只有在产妇有严重疾病等特殊情况下,才建议使用奶粉代替母乳。
针对央视的曝光,天津市卫生局方面表示,已决定由纪检部门牵头成立调查组,对相关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核实、取证。严禁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接受母乳代用品生产者、销售者为推销产品而给予的馈赠和赞助,严禁参与各种形式的母乳代用品推销和宣传。
但目前的尴尬现实是,不仅仅是天津地区,在其他地区,一些婴儿的“第一口奶”就被医院决定。一位上海的产妇告诉记者:“我宝宝去年出生,也是这样的遭遇,才出生2小时就被喂了奶粉,导致他喝奶粉上瘾,排斥母乳。”
一位乳业圈的人士说:“目前,仍难以判断国家是否将有整顿的迹象。”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健为化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