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创业孵化器Year One Labs(一个“种子加速器”)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我曾全程参与了5次种子期投资,但这些都不算真正的天使投资(虽然二者存在一定相似之处)。9个月前,我第一次进行独立的天投,目前已投资过Sendwithus、Scalability等7家公司。
我每一次投资的数额都不是很大,但我希望我所投资的团队能知道,这对我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了。最近,我放慢了投资的步伐,希望能借此机会反思一下我过去的投资,以及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1. 天使投资很有趣。即使有时回报不尽如人意,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天投的乐趣在于,可以与一群聪明的人一起去完成一些很酷的事情。我想如果天投不是那么有趣的话,我一定无法坚持下去。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些不那么有趣的事,比如阅读法律文件。每次我阅读合作协议时,都恨不得把双眼抠出来。
2. 很难说“不”。一般来说,大部分和我接触过的创业者我都很喜欢。一想到这些创业者能大胆地白手起家,我就会对他们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这让我很难对他们说“不”,对朋友更是如此。但从投资者的角度,我应该尽可能地将利益最大化,所以对公司模式要有选择性,并且应该要经常说“不”。这对我来说很难,而且一点也不好玩。
3. 尽职调查很少。我曾读过天使投资人Dharmesh Shah关于尽职调查的一篇文章,他几乎不对公司做尽职调查,这是有一定原因的。我的很多CYE投资都非常早期,在这个阶段内,公司还没有太多可被调查的东西。当然,如果我对某一个行业不都熟悉的话,我会想多了解一些业界情况和创始人的发展计划,但我不会深入地去了解。我很喜欢问“为什么”,这只是为了看他们如何回答问题。
4. 对认识的人偏心。在我所投资的7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的创始人我都认识。这一点也不奇怪,我想很多天使投资人都会这么做。但关键在于,你必须尽快拓宽你的视野。我会经常上在线创投融资平台AngelList,这里的信息很多,但这里对我来说不够友好,我喜欢更个性化和便捷的投资方式。但无论如何,你必须尽快跳出原有的人际圈,寻找更多的机会。
5. 每一笔投资数目不同。这种做法也许不太对,但我一直是这么做的。对此我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但主要原因是,我想完成更多的投资,所以会对一些公司投资少一些,之后再追投。
6. 对部分公司投资较多。这主要是基于我对创始人的观察,以及他们对我的兴趣。大部分我所投资的公司都会定期向我发送更新报告,这是维系投资人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有一些公司还会不时地找我问问题,我也很乐意回答他们。
其实,我也会常对自己说:“不要投资那些总是需要你帮助的创始人,应该投资那些不需要帮助的,因为他们什么都懂。”这已经成了我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但我也会尽量跳出这种思维模式,因为我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就算是最优秀的创业者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此外,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我感觉会十分良好。
但要注意,如果一个公司连核心业务都需要寻求帮忙,那该公司肯定出问题了。我可以帮助一个公司起步、提供数据分析、业务精简、人才招聘等方面的建议,也可以在创始人遇到困难时倾听和安慰他,但如果他们在其它方面仍需要帮助的话,那我就会有点担心了。
7. 意见分歧。我和创始人会有意见分歧,但我不会将我的想法强加于人,这不是我应该做的。我给他们资金,也相信他们。有时候这种信任感也会消失,并出现问题,但我希望这种情况尽量不要出现,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我认为,主掌大权的应该是创始人,公司是他们的孩子,不是我的,我只是一个陪伴者。如果他们需要我的建议,我会帮助他们;如果我觉得他们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会提醒他们,但我不会颐指气使。每个人都会犯错,也需要犯错,我也不会因为有点资金和经验就变成一个全能专家。我知道创业的艰辛,我也知道创始人并不需要我时刻盯着他们。
8. 没有投资决策理论。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我认为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投资决策理论需要时间。目前我总结出的唯一理论是,在决定是否投资一家公司时,先想想你是否愿意和这个团队一起创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投资就变得容易多了。因此,人是投资的关键。然而,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局限我的投资范围,因为让我想与之一起创业的人并不算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