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赢是远远高于法治的文明原则
共生共赢不是虚幻的空想,只存在于文章和故事之中,而是现实生活中生存与发展的最强大的逻辑。
不要忘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理念和国策,正是现实生活大格局中最强大的集团所倡导和践行的,其动机与逻辑,是通过让老百姓活得更好,使执政党自己也活得更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苏东 社会主义阵营彻底崩溃,世界上西风压倒东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却能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证明了共生共赢理念的生命力,也证明了执政党决策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正因为有了这个理念,有了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了企业家,有了富人,有了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先富起来的,不能反过来违背共生共赢的原则,把违反自身利益、妨碍自己赚钱的因素,都视为改革对象,力图去除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那些一直活得很好的企业家,想必都遵循了识大体、度分寸的原则,始终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心里,不去侵犯它,不去竭力打破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而是努力做到共生共赢。
很容易想到,度分寸,自觉尊重和保护各方利益,唾手可得的利益不随便拿,到手的利益可能要放弃,这不是件容易事。但若乱了分寸,破坏了均衡,则企业、个人和家庭危矣!如此取舍,西瓜芝麻,明明白白。
不奢谈法治,却以识大体的名义,承认既得利益,谋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谋取共生共赢,这第五种智慧,会不会让一些人感觉气愤,认为太没有勇气,太没有原则,太没有追求,太鼓励大家向现实妥协?
能客观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人,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客观看历史,我们会很容易看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法治其实是异类,没有法治才是主流。不仅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鲜有法治的踪影,即使在现代社会,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又经过了数百年发展,实现了法治的国家仍是绝对少数。
在没有法治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在现时仍然没有法治的大多数国家中,人们靠什么过日子?文明靠什么发展?当然是靠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共生共赢的默契,靠不同群体利益的微妙均衡。
每当这种均衡被打破,社会便陷入动荡甚至战乱,带来人员的大量死亡和财产的大规模破坏。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共生共赢,从而维持自身稳定的社会,则能够更好地积累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最终,能够更好地维持共生共赢,避免动荡的社会,也更加顺利地过渡到了现代文明。
其实,法治本身,也是利益集团之间妥协的结果,它不过是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共生共赢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因此,可以说,共生共赢是远远高于法治的文明原则。关于这个重要观点,我们会马上结合一些具体事例来进一步说明。
不要幻想法治会带来安全感
最好不要幻想,法治一定会给企业家带来安全感,会减少或减轻企业家的忧虑或焦虑。更现实、更可能的是,法治在减缓企业家某些特定的安全忧虑时,又会给他们带来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安全冲击和焦虑。
因此,在法治社会中,识大体、度分寸、共生共赢,仍然是企业家行为的基本准则。在法治社会中,不识大体,不度分寸,不愿与其他利益集团共生共赢的企业家,仍然会被其他利益集团用法律或非法律的手段,弄得焦头烂额,付出惨痛的代价。
大家知道,西方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曾严重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结果导致社会动荡,暴 力对抗层出不穷。在美国劳资双方一次大规模冲突与对抗中,勤劳、又只顾赚钱的华工,因为坚持上班,帮助了资方,遭到美国劳工暴徒般群体攻击,很多华工被惨无人道地酷刑杀戮。
在这场冲突中,美国政府曾派军 队保护华工,但最终结局是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使受到攻击、付出了生命和财产惨痛代价的一方,又在更加漫长的时期里,成为法律的牺牲品。
在更大范围内,劳资对抗导致了西方工会力量的兴起,开始了西方很多产业走向衰落的过程。政府在推动工会兴起的过程中,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起了关键的作用。
从这样的历史经验中,我们看到,法治并没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则:只要有严重的利益冲突,社会就会动荡,个人生命和财产就会受到威胁,遭受严重损失。
在西方劳资对抗过程中,法律不是给定的,而是用来追认、确立新的力量和利益平衡。法律也不是公正的,政府在一个时期不惜过度立法或者不公正立法(比如排华立法),支持工会,损害企业利益,损害华工利益,以求得到更多的选票。而一旦选票的流向变化,政府又会立法或用其他手段来打击工会(如里根和撒切尔所为,不详述)。如此来来回回,莫不是为了政党的一己私利。
在这权利和利益结构的大格局中,美国华工命运最惨痛,教训最深刻。他们的主要教训是,作为最弱小的利益集团,尽管要求不高,只是干活赚钱、养家糊口,但在强大利益集团眼中,还是太多了。对那些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华工来说,天理何在?法律何用?正义何觅?
类似的事件每天都在继续发生。在美国,愤怒的群众占领了华尔街;在香港,同样愤怒的群众占领了汇丰银行大楼;在希腊,街头对抗通宵达旦……有些香港人说李嘉诚先生未能善待他们,便去他家门口示 威,甚具威胁性。李先生曾面对媒体说,我已捐出我财产的三分之一,你们仍说我做得不够……这世界上要有公平,海中就没有风浪了!其时心境,可想而知。其后,李先生加快了弃港入欧的投资战略。
还有一个事件,也很令人感叹。长期以来,包括政府、消费者、公共卫生和媒体,都指责麦当劳售卖垃圾食品,加重了一些国家的全民肥胖。在巨大的压力下,为了证明麦当劳不健康,麦当劳的CEO只要被人抓到没吃麦当劳,就会被大肆渲染,成为新闻。有一位麦当劳的CEO,常年各地视察,每顿饭都吃麦当劳,60 岁便心脏病去世了。
看来无论在哪里,成为企业家,都是进入了一个艰苦的职业,要有思想准备,准备为工作、为财富、为事业,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押上自己的心境情绪,也让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承担更大的风险!在不同体制和环境中,唯一不同的是,压力的来源和形式会有所差别。
企业家天生就是一个多忧多虑的群体。古人云:仁者寿而智者昌。古人又云:能者劳而智者忧。如果昌,即财富和成功,来自勤劳与智慧,它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类型,故古人的名言中体现了“昌”与“忧”的高度相关。
还有个说法,叫居安思危,告诉人们平安的时候也要有危机感,能够这么做的,不也大多是成功人士吗?
古人探讨这些原理的时候,还没有“主义”、“法治”一类的概念,眼下中国企业家的忧虑,世界各地企业家们的忧虑,证明了财富与忧虑之间不分时代与地域的相关关系。
财富代表的成就,反映了企业家多忧多虑的心理类型,它同时又是更多忧虑的起因。在还有待建立法治的国家,财富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嫉妒甚至强烈敌意,给企业家们带来很大的风险。在法治国家,人们常说,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而比尔·盖茨却说,与巨大财富相伴的,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在法治国家,企业家作为普通公民,也必须肩负超过普通公民的社会责任,承担超过普通公民的巨大压力。
第五种智慧是超越时代、超越体制的生存与发展智慧,她能帮助企业家们舒缓忧虑,减轻压力,改善自身生存环境。全社会所有的利益群体都掌握了这种智慧,并努力践行它时,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更加美好!
王一江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及人力资源学教授、深圳校区副院长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