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需要的是“粉丝”,而不仅仅是会员!
“粉丝”(Fans),最早是对追星一族的称谓,但在网民日益壮大的今天,就连产品品牌,也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体。最典型的“果粉”,就是那些疯狂喜欢苹果产品的用户。
在互联网时代,创建品牌和经营粉丝的过程高度融为一体。未来,一个没有粉丝的品牌很难走远。
当前大部分企业的会员管理,仅仅做成了一个会员积分管理,通过消费获得积分,年底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变成了一个消耗现金来奖励客户的消费,或者通过积分获得会员级别,不同级别的会员卡提供不同的优惠折扣,实质沦落为打折卡。
这种传统的会员模式生命力并不持久,这种会员模式过于强调了人与物的互惠关系,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的,比如白金卡、金卡、银卡等,大部分是基于消费额来进行分级,这是一种交易关系,而不是建立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的,更不是朋友关系。
“人——物”的互惠关系很难转化为“人——人”的朋友关系。并且这种传统会员的获取和维系成本过高,会员体系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成本中心。以往很多人在做会员之前,是为了会员而做会员,是因为其他家做了会员所以我们也要做会员的心态。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财务评估和ROI分析,最终会陷入巨大的成本泥潭中。
所以说,价格带不来忠诚,积分也留不住会员,最有效的会员模式就是打造品牌粉丝自组织。
培养品牌的“死忠粉丝”
战争年代的实力看兵力强弱,互联网时代看粉丝多少。
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哪怕你只是一个草根,但只要你拥有了巨量粉丝,你就可以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粉丝不是一般的爱好者,而是有些狂热的痴迷者,是最忠诚的消费者。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产品也会被接受。
从购买唱片、海报、荧光棒、演唱会门票,到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从电视节目的高收视,到电影票房的经济保证,粉丝指向性消费随时创造出极高的经济效益。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找到了致富的金矿。
“死忠粉丝”则是最为忠诚的粉丝群体,是品牌的种子用户,也是品牌最有价值的意见领袖。粉丝经济时代,谁把握了粉丝的心理,谁就占有了市场;谁的粉丝数量大,市场占有率就大;谁的粉丝黏性大,铁杆粉丝多,谁的品牌就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从粉丝身上获益,必须善于养粉丝,和粉丝互动。
粉丝经营不能自说自话。不能单向传播,而要双向互动。社区是营造用户参与感的基础,话题和活动又是主要的互动手段。
2013年,小米公司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小米论坛和粉丝圈的构建奠定其产品一经发布就售卖一空的局面,这在传统销售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
小米特别注重场景化的设计,注重所有的设计从开始就考虑用户的参与感。有没有这样的思维,与用户互动的效率和深度截然不同。从本质上看,这事关对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人群的话语体系和心理需求、互联网传播特性等的理解深度。
以前所有的营销,大多是一种强制性地教育式地营销,是一种单向通道,即我要给你改变观念,去洗脑教育,但是今天需要的是体验式地营销,用户都应该有很亲切的形象走进你,让他感到原来你的产品有如此品质,你是这样做事的态度。
在小米的体系中,粉丝在产品中的角色作用,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明星粉丝,被称为“荣组儿”(荣誉开发小组成员),能够参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试用和决策;
第二,疯狂的米粉,是中坚成员,多为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是小米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
第三,广大普通用户。
这三层用户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形成了中层用户仰慕顶层用户、底层用户追随中层用户的良性循环,最终让所有用户拥有共同的边界特征——米粉。小米通过自己的产品、营销,创造了米粉,这其中有脑残级别的米粉,也有理性的米粉,这是小米最得意的作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