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紧接着分歧出现。
首先是模式上。吴幽希望做一个休闲食品的电商品牌,然后进驻天猫等电商品牌做分销,因为他觉得目前的投资做垂直电商远远不够。但李天并不同意,他坚持要做垂直B2C,并且认为没必要进天猫,“我们要做食品中的凡客”。
这样一个分歧的解决结果是,资金改为由李天全额投资,吴幽仅仅是技术入股,最终这个“好吃乐”休闲食品品牌还是以独立B2C模式运行。
第二个分歧则是引入资金的问题。
“好吃乐”2012年初上线后,投放了一些广告位进行推广,另外在网站设计上采用具有冲击力的图片模式,吸引了不少用户,销售最高峰的2012年4月,每天都能够有200-300单左右。
不错的开局吸引了VC的目光,一些苏州创投开始主动约谈,但都被李天终止。“在李天的观念里,认为我们做的挺好的,为什么要让其他人进来分享利益,这还是因为传统观点很深。”吴幽回忆说,后来他们达成共识:就用200万元砸,砸成什么样是什么样。
困难
虽然前几个月销售额还不错,但运营“好吃乐”让吴幽感到越来越吃力。
第一是新用户的获取。高峰时期每天200-300单的销售额,推动力完全来自于广告联盟的投放,当广告投放停止后,用户量增加就会急剧放缓,每天订单量也不断下降。但是平均100元甚至越来越高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让吴幽感觉到吃不消。
他算了一笔账:一个月网站仓储、物流及人力各项开支大概是7万元,但市场推广费用就超过5万元,占比超过整体开支的40%。
第二是原创品牌供应链要求太高。当时给“好吃乐”供货的,最大的工厂规模3000多人,最小的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供应链的标准很难统一。当时“好吃乐”设计了统一的食品包装袋,需要先送到各个工厂、包装好以后再进入在苏州租用的500平米仓库,中间环节非常多,对于一个特别小的公司来说节奏很难跟上【创业网Cye.com.cn】。
第三是食品安全问题。去年四月,上海“来伊份”休闲食品质量连续被曝光不合格,也给“好吃乐”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相关部门要求“好吃乐”出具很多证明,过程非常麻烦,让吴幽头疼不已,并且开始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
而最大的困难,依然是运营过程中与作为投资人李天的意见分歧。
在吴幽看来,“好吃乐”运营初期有很多数据还是不错的,比如客单价能够达到150元,高于同行的90-120元,顾客对于食品的评价很好,退货率几乎等于零。他还是希望能够以品牌为主,进驻多个电商平台分销,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市场、技术等费用和中间环节。
尽管吴幽多次向李天提出上述理念,但李天一直不同意。与此同时,李天依然以传统的思路看待互联网。“我们考虑过微博营销,甚至给李天注册微博让他体验,但他觉得微博不靠谱。我还计划过带他去见北京做互联网的朋友,但他都不愿意去。”吴幽说。
即使很谨慎的花钱,200万元最终也在网站上线10个月后烧完,这个时候累计的销售额差不多也是200万元。吴幽认为用垂直B2C的思路再做下去实在没有什么前途,于是提出来停止网站运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