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创业公司的退出方式包括两种,上市或者被收购。为了满足创始人或者投资人的利益需求,越来越多的公司甚至在产品还未上市就布局好了自己的退出策略。当创业公司纷纷选择被收购作为自身命运的结局,这种做法已经让其变成了某种砖石,其用途就是给大公司添砖加瓦,让它们变得更大。当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是不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刻?
最近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创办了一家前途大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筹到了一些资金,还有可能获得更多投资。目前他的产品处于测试阶段,效果很不错,解决了一个很多公司都面临着的技术难题。我和朋友讨论了一下产品的名称。当然,我觉得我推荐的名字肯定更好更机灵,但随后他说,“不要紧,反正我们可能会在产品出货之前卖掉公司。这个产品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市面上了。”
也就是说,他的公司几乎在进入市场之前就会退出(exit)。最近这样的情况频频发生,我们通常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你像我一样,对创业公司有比较多的了解,你就会知道,人们对公司创始人提出的标准问题之一就是“你的退出策略是什么?”退出其实是一个清偿事件(liquidity event) —— 是某种交易,把公司的股票变成可支配现金,从而让某人(希望是创始人)富有到足以让他们的子女为了争夺遗产打官司。
典型的退出方式是公司上市或者被收购 —— 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但事情的本质跟它们看上去的样子不一样,因为向创业者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不是投资者就是准投资者,他真正想问的问题其实是:“我的退出策略是什么?”
如果我投资你们的公司,你们怎么让我发财致富呢?
如果没有这样的投资者,退出的问题就不会被频繁问起,因为对很多创业者来说,这根本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他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有可能靠它过上好日子。
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退出策略是什么?
拉里没有退出策略。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鲍勃·诺伊斯(Bob Noyce)、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戴夫·帕卡德(Dave Packard),以及其他家喻户晓的创业者们,他们也没有退出策略。
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的退出策略是什么?戴尔还希望取消退出,把戴尔公司私有化呢。
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退出主要是为了安抚早期投资者。于是公司上市,金钱易手,但公司还是在由它的创始人掌管着。大多数知名的硅谷公司都是这么做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