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兴文意识到这一点后,赶紧停止了加工猪鬃成品,这才有人陆续把猪鬃拿来给他蒸煮。每天下午,把这些绑好的猪鬃一捆一捆地码放到水泥池里,然后进行蒸煮。1000多公斤得蒸煮五六个小时,不煮它不直;他挣的就是每公斤猪鬃1.2元钱的加工费。全镇有20多家加工户把猪鬃交给于兴文蒸煮,他一年能蒸煮几万公斤猪鬃;单单做这一道工序,他的收入就比原来做成品还要高。现在,双杨店镇洗毛、包装等工序也都有专门的猪鬃加工户在做。
于晓东刚花了3万多元钱买了一台机器,这机器的作用就是这边把乱糟糟的猪鬃放进去,那边不同长度的猪鬃马上就被整整齐齐地分出来了,这道工序叫做“分尺”,以前完全得靠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来完成。有了这台机器,加工户都把猪鬃拿到于晓东这里来进行分尺,这可比手工快多了,能顶十个技术工人。
于晓东的机器日夜运转,每加工1公斤猪鬃,收加工费1.4元钱,一年下来能加工几万公斤,这也比他原来加工成品出口省心了,也多赚了。
有了几十个像于晓东和于兴文这样的专业户,双杨店镇的猪鬃加工不出本镇就能进行分工合作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全镇的猪鬃制品年产量达到800万公斤,年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