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当上海企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120万元贷款的时候,它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不久的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注册资金仅100万元。到2005年底,注册资本已增加到1000万元。公司的创办人孔祥云感慨地把这笔贷款称为“天使贷款”,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天使贷款”支撑公司渡过最困难的资金关,促成了公司的飞跃式发展,如今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700万元。
在浦东,得到“天使贷款”的并不只有企源科技。2004年,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浦东成为科技部贴息的国开行科技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地区,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贷款受理的指定平台之一。到2005年底,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了20家科技企业,贷款总计1.55亿元。
融资难绊住翅膀
自主创新、科教兴市是上海多年来的发展战略,可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动力的许多科技中小企业,由于信用问题、担保问题、风险高等等因素的制约,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被资金问题绊住了翅膀。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借国开行,开始了新的探索。
根据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4年6月签署的《关于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合作协议》,由市科委指定的融资平台“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指定借款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承担统借统还责任,并负责项目筛选、评审以及贷后管理等工作;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每年将一定额度贷款通过“分批借款,分批还款”方式贷给指定借款人,由其委托商业银行转贷给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最终用款人使用并偿还贷款本息;同时,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为符合创新基金支持条件的企业给予利息补贴。
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的角色是国开行与科技中小企业之间的双向通道,“国开行是批发站,我们是做零售的”。可别小看这“做零售的”,中心为了解决担保问题,引入了国开行认定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低于市场价的服务。中心还承担了整个流程的操作:接受申请——进行初审——与担保公司合作对通过初审的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并形成书面报告——组织专家评议会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放贷以及放贷额度——签贷款合同——发放贷款。整个流程中,企业除了支付担保费,其他费用均由中心来承担,企业省钱又省力。据了解,为了方便企业的申请,中心的网站上就可以下载申请表格,符合标准的企业从递交申请到贷款发放只需一个半月。
“天使贷款”的数量虽然并不庞大,却是企业成长起步时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笔。同时,在浦东生产力中心的帮助下企业不仅解决了融资难题,也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浦东一家从事医学领域职业远程教育软件开发的科技企业,2004年12月获得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国开行贷款之后迅速发展信用度大大提升,2005年世界银行加大了对这家企业的关注力度,准备在2006年给予贷款支持。
资金链全面支持
浦东政府一直很重视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在浦东开发开放后不久即成立的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就是一个重要的服务平台。近年来,中心借助浦东科技创业人才资助基金,支持173位创业人才“从无到有”建立企业;2000年以来为130多家浦东和上海企业争取了1.2亿元国家无偿资助,帮助它们“从小到大”。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科技部指定的创新基金推荐单位,从1999年开始推荐上海市符合要求的项目申请创新基金,至2004年底累计立项101项,累计获得国家财政资助7080万元。
项目是短期的,机制才是保证。在“天使贷款”帮助企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之后,中心的服务并没有中断。在企业成长阶段的后期,中心继续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和投资银行资金,近年来还吸引了4亿多元社会资本投资,加速了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中心的科技投融资咨询服务也广受企业好评。特别是中心发起成立的“浦东创业投资协会”,联合了上海浦东科技投资公司、上海浦东创业投资公司、上海天汇投资管理公司等30余家创业投资公司,为浦东地区的创业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交流平台。
“从基金辅导、创业投资、商业贷款等多元方式入手,帮助新区优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链,扶植企业由小做大,由弱做强”——这就是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一贯的服务理念。
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近日表态“区委区府有决心以10亿引导基金带动百亿社会资金”支持科技中小企业,打造资金支持链的力度大大增强。2006年,必将有更多的科技中小企业突破资金瓶颈,步入发展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