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PE遍地开花的今天,很多“伪”PE层出不穷。一些投资者由于缺少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一不小心就深陷“局”中。这些手段看起来也不甚高明,但总是能够以各种方式让人目眩神迷。
记者还原一个典型的PE“陷阱”,希望为众多需要融资的企业家、投资者提供部分参考。在与不熟悉的机构谈合作时,擦亮眼睛,选择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
《环球企业家》记者 贺颖彦
在四川成都某金融机构工作的闫景原(化名)回想起三个月前的经历还心有余悸。尽管最终没有陷入其中,但这算是他几年职业生涯中离“入局”最近的一次。
三个月前,一位来自银行信贷部的朋友向他介绍了一位“金主”,位于北京的一家PE。这家PE虽然名头不彰,但号称拥有十分亮丽的业绩,且从1999年开始就已经在行内摸爬滚打,“实力十分可观”。
此时,闫手上也有一个客户,是一家设备制造企业的老板,需要大概四千万资金,由于银行信贷十分紧缺,无法给出合适的融资方案。于是闫想到了这家PE,决定由自己来做个中介牵头人。
闫与这家北京PE沟通后,非常顺利,北京的PE满口答应,“行,你来北京我们见面吧!”
闫主动提出,先把一些相关资料发给他们,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简介、融资计划、未来还款的来源和保障、担保方,甚至是当地政府给企业的嘉奖、纳税证明、厂房土地使用许可证等等。这些都是PE在投资前做尽职调查的必备条件。
不过,让他诧异的是,PE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事实上,他之前预期会有一些争执和来回。比如,在融资方案中,他给抵押物工业用地的估值模式虽然参照同业,处于正常范围,但把抵押率设定为90%。“现在一般的融资,对工业用地的抵押率会在50%左右,我在这里是想留一点讨价还价的空间。”闫说,“但是他们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提出意见,就直接同意了。”甚至连尽职调查都没有做,PE就满口答应了所有条件,而且十分热情地邀请闫来北京面谈。
闫还是留了个心眼,比企业老板提前一天赶到北京现场考察。这家PE的办公室位于金融大街某广场的12楼,富丽堂皇,合乎身份。“到楼下,我特地问了一下保安这家公司怎么走,保安指了指,给出了一个诡异的微笑。”闫说,“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对劲。”
隔日,PE公司的总经理刘先生接待了闫和企业老板。在泡完香茗,入座之后,宾客两欢。“我们特别看好你们的项目,前景很好。”刘先生显然对老板十分热情,“你这个企业做得很不错啊,当年是怎么做起来的啊?”不过,他基本没有提到任何专业方面的问题,并且似乎有意绕开作为中介的闫。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