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投资人好像很在意我的持股太少?
这个经营在线旅馆订房业务的创业者年纪很轻,但看起来很老练,已经是二度创业了。股东阵容看起来也挺吓人,主要是一家很有名的外资企业风投部门在中国所做的投资。奇怪的是,明明才正要进行第二轮融资,他在这间公司的持股只剩下7%不到。
更奇怪的是,跟他一起创业的另外一个合伙人,持股比例还有15%略多一些,但却早已退出实际的经营管理,只担任董事职务。投资人琢磨了半天,结果觉得他的生意模式还行,但是却只剩这么少的股份,等二轮融资完成,股份不就被稀释到更少了?最后,还是没有投资。
答:专业的投资人不喜欢创业者被占大股。
如果你自己创立的事业,只剩下几个百分点的持股,你还会为他卖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会。而创业者不打算为自己的事业卖命,吃亏的是谁?答案也很显而易见:投资人。所以,专业的投资人虽然会尽可能的压榨创业者的股份,但决不干杀鸡取卵的事情。
过去看到的惨痛案例,很多都是非专业投资人所做(例如:背景为Cye传统实业的投资者)。也有很多是创业者遭到专业投资机构拒绝,转向传统融资管道所致。如果创业者在早期就失去控制权,后期的投资几乎注定不会有。投资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就算模式再好都不会投。
特别一提,台湾的创业者与大陆相比又更可怜。由于台湾市场小,初创企业估值低,加上投资人多是传统实业对于互联网行业并不了解,投资后往往要求占70%以上股份,已经看过太多这样的案例。请把握一个原则,每一次引入新的投资人,出让股份比例不宜超过30%。
问:我确实没做过我正要创业的事情,这很重要吗?
投资人认识这个创业者已经有三年时间。第一次见面时,创业者说想做一个积分通兑的生意,让银行信用卡积分跟电信运营商通话积分可以互相流通转换。因为他目前工作跟运营商经常交流,关系很好。然而,这个商业模式没有得到认可。而银行那一端他也没有资源。
第二次见面,创业者说,由于他跟某政府单位关系很好,他正在做一个校园的社交网络。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未来在校园里做推广将有各种资源。然而,这个商业模式也没有得到认可。投资人依然没有投资,因为觉得纯互联网服务不是这个创业者擅长的。
第三次见面,创业者开办了一间电子商务公司,依托淘宝商城,迅速成为自创品牌服饰的领跑者。销售量爆增的情况下,虽然还不打算融资,公司大门却快被闻讯而来的投资者们挤爆了。这位做贸易出身的创业者感叹到,只有最后这个创业计划自己觉得做起来很顺手。
答:做一个你没做过的事来创业,投资人的钱估计都被你浪费了
不能否认,有某些天纵英明的人,很快的抓到了事情的诀窍,虽然他没做过那件事,却依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投资人很难判断创业者是否真的那么天纵英明。创业者进入了一个自己没有经验的领域,很显然投资人前期投入的钱,都在帮创业者缴学费了。
做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公司高管,离职后做轻博客拿到了投资;知名电子商务公司高管,离职后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拿到投资;做游戏出身的创业去搞电子商务,普遍被业界不看好。人都有惯性,在一个领域泡太久意味著转到另一领域的成本更高。而投资人并不想为此买单。
问:为什么有人凭著一本商业企划书就拿到了投资?
这个创业团队的技术背景坚强,清一色都是名牌大学理工科系毕业,正在开发一个手机应用APP,主要是让用户可以搜索附近同样下载了这个APP的人,彼此约见面聊天。他们认为,这个功能对于出差在外的商旅人士是相当有用的。然而,投资人对于这样的想法并不认可。
创业者对此非常疑惑,问投资人,你们不是号称投资就是投人吗?或许你们觉得目前的想法不靠谱,但是我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情况不对的时候我们会改。更何况有很多的创业成功企业,成功之时跟他创业之时所做的事情并不相同?
与此同时,有间美国互联网初创公司打算做类似产品,但仅凭著几页商业企划书就拿到投资。创业团队是黄金阵容,Google和Facebook的高管,投资商也来头不小,引起广大关注。然而,半年后产品被证明无法引起用户兴趣,创始人纷纷离职,公司摇摇欲坠。
答:顶级的黄金团队能靠企划书拿到投资。
你一定看过这种号称黄金组合的团队,吸引了大批投资结果树倒猢狲散的情况。事实上,由于风投的投资总是失败的(投资十家有一家成功就很万幸了),所以这种案例绝非少见,只是因为失败的案例不会见报,投资商也不会大做宣传,一般人很少关注罢了。
上面的案例只能证明投资人很容易被背景给蒙蔽。然而,平均来看,去投资没有背景的团队要更加靠不住。投资赌的是一个机会,投资人会想尽可能的降低风险。简单来说,知名企业高管出来创业,融资可能只要商业企划书。而没有背景的团队,更需要在实绩上证明自己。
此外,投资大公司出来的高管创业团队,风险在于这些人顺风顺水惯了。靠著大公司的品牌,组织,这些人站在顶峰。但是创业很多时候需要亲力亲为,要打游击战而不是打需要消耗大资源的正规战,这些人反而不会打了。投资确实是投人,但投什么人,都需要更深的了解。
声明:本文所述案例全为虚构,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