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你问我答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新闻 - 奇思妙想 - 创业博客 - 创业论坛

创业加盟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创业资讯财经新闻→新闻
    


18万浙商抢占渝三大商圈


cye.com.cn 时间:2005-12-8 11:01:15 来源:华龙网 作者: 我来说两句


 

 浙江商人在重庆主要据点。制图/胡杨

  有买卖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人。资料图片

  18万浙商抢占重庆三大商圈

  解放碑、朝天门和石桥铺都成了浙江人的天下,尹明善直言:没有浙商,就没有今天解放碑的繁华

  我们这个城市正逐渐被一群操外地口音的商人影响着。而自称是“中国第一商帮”的浙商就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曾有媒体这样描述浙商在重庆的影响力———重庆的解放碑、朝天门和石桥铺三大商圈几乎全被浙江人瓜分了!据悉,目前有18万浙江人在重庆经商。

  而重庆市总商会会长尹明善甚至直言,没有浙商,就没有今天解放碑的繁华。

  大件小件都有浙江制造

  说重庆的三大商圈都被浙江人瓜分完了,这绝非夸大其词。

  先看朝天门。

  “我们这里,浙江温州的经营户已占了20%%左右”,来自朝天门市场管理部门的消息说,报喜鸟、庄吉、奥康、康奈等温州造服装、皮鞋,从这里向西南辐射。朝天门60%%的圣诞商品都来自浙江义乌。

  再看石桥铺。

  在这里,遍布着正泰、得力西等浙江造电器产品和大量温州造汽车、摩托车配件。去年,浙江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企业在石桥铺的销售额达60亿元以上,其中有70%%左右是温州造。

  最后来看解放碑。

  这里是重庆的心脏地带,也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圈。不过,如果你环视这个西部第一商圈的四周,入眼之处很多都是浙商的店面招牌或广告牌,如千叶眼镜、诚泰通信、国泰通讯、雅戈尔衬衫、美特斯邦威等等。而位于解放碑的重庆最高档的写字楼———美美时代大厦里,也有很多浙商企业的身影。

  据统计,在解放碑、朝天门和石桥铺三大商圈里,外来经营户有80%%都来自浙江。在重庆市中心最繁华的步行街上,浙江人开出的店铺占一半以上。在其它如丝印、雕刻领域,大部分也都是浙江人成群结队在经营,比如七星岗一带。

  有数据显示,重庆市非公经济目前年产值在800亿元左右,其中浙商就贡献了上100亿元,足见其在重庆非公经济中的地位。

  各行各业都有浙商身影

  与叶定坎、陈成宽等最早来重庆白手起家的“草根”浙商不同,最近几年,更多的浙商是在家乡完成原始积累后,携带大量资金直接到重庆投资。

  先看摩托车领域。2003年2月,浙江康超集团在重庆建立康超摩托车公司,并创建巴山摩托以及三轮车、发动机和沙滩车制造公司。随后,康超集团又投资2亿元,建设300亩的工业基地。

  再看轻工业方面。2003年9月,浙江奥康集团落户璧山造皮鞋。

  接着再看一次大手笔。2004年5月,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领1000人的党政、经贸代表团来渝,一次性签订投资合约143亿,分布重庆的房地产、旧城改造、摩托车配件等上百个项目,浙商在重庆的投资规模达到了顶峰。

  而在房地产方面,广厦、华立、锦天,以及晚一些的钱江、海宇、上海城等地产项目,也是浙商的杰作。据业内人士估算,温州炒房团在重庆市场大约砸下了8亿。

  与此同时,浙江资金正积极进入重庆能源领域。在浙江遂昌瓯源水电开发公司宣布投资1270万元参与城口左岚电站项目之后,浙江宏阳水电开发公司也在重庆提出了要做“中国民营水电大王”的口号。据称,他们在重庆的资金预计在50亿元以上。

  今年6月16日,在重庆的浙商宣布,要投资10亿元在北碚同兴工业园区打造1300亩浙江产业园。

  而在此之前,一个浙江民资群体已开始在渝北区动手打造西部最大的模具产业园,据称将投资40亿元左右。

  看来,浙江人在重庆的商业势力真是非同一般。

  浙商在重庆·档案

  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人数:约18万。企业数:2万余家。

  分布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眼镜、通讯、服装、皮革制品、金银饰品、小百货等流通类商品,进入21世纪后,开始投资向摩托车、服装、皮鞋加工等领域。近年来,投资性领域加大,如著名的温州炒房团、炒煤团,以及地产和园区招商项目。

  商帮性格:“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是浙江商人的精神,“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浙商财富积累犹如针尖挑土,聚沙成塔,这种炼狱般的进化,让浙商培育出坚忍不拔、刻苦勤奋的执着精神。

  商会成立时间:重庆浙江商会成立于2000年5月19日,会刊为《浙商》。重庆市浙江企业联合会正式成立于2004年5月18日。会刊为《浙江人》。

  浙商在重庆·地位

  5名浙江人当上重庆政协委员

  浙商不仅在经济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政治上也有非凡的表现。

  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向主流阶层的蜕变。目前,重庆浙江商会成员中有5人是市政协委员,分别是叶定坎、林良快、陈成宽、卢志红、苏定瑞。

  在重庆市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浙商有4人获此殊荣,叶定坎还获得了重庆第八届青年五四奖章。重庆市浙江商会已有十余人进入到市工商联领导班子。

  浙商在重庆·生活

  1万浙江人在重庆安家

  目前,已有1万多浙江人在重庆安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在重庆的浙江商人已基本适应了重庆的气候、饮食等问题,包括诚泰通讯老板陈成宽,已能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有的浙江商人几天不吃一顿老火锅就不舒服,自认已完全融入重庆生活。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小林寝饰的林良快、诚泰通讯的陈成宽、千叶眼镜的叶定坎,都将户口从老家迁到重庆,并且都在重庆生了孩子,现在是纯粹的重庆小孩。有的浙江商人还娶了重庆女孩做太太。

  锦天集团董事长卢志红尽管才到重庆6年,但全家都落户重庆,孩子在重庆读大学。

  对于下一代,浙商的孩子普遍会3种语言,浙江老家话,普通话和重庆话。但叶定坎说,小孩的温州话并不灵光。

  浙商闯天下“有一套”

  大多文化不高

  普遍出身低微

  虽然浙江与重庆相距2000公里,但自古经贸往来就不断。在清代,重庆就有了浙江会馆,列圣宫里供奉的是关羽。现在,浙江人每年在这里聚会70次以上。

  上世纪30年代,浙江人作为“下江人”的一部分,入川形成一个高潮。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温州人为首的浙江商人大举进入重庆。20年过去了,浙江商人如何发财,如何守财,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秘密。

  一问 什么让浙商走南闯北

  翻阅那些处于浙商金字塔尖的人物简历,发现他们的出身大多都显得低微: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曾是打铁匠;横店集团董事长、总裁徐文荣出身农民;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是修鞋匠;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出身裁缝;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当过工人;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曾是木匠。因此,不少经济学家把浙商现象比做“草根商人”———浙商中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农民。

  改革开放以前,浙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交通闭塞。如温州,那时还没有机场、铁路,通往各地区的也只有三级公路。其次,整个浙江省的资源极其匮乏,平均一个人只有三分地。重庆千叶眼镜老板叶定坎说,资源贫乏让温州人四处闯荡。

  改革开放后,温州人提前苏醒。重庆小林寝饰公司董事长林良快说,温州人在全国较先接受改革开放的思潮,在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了无数的家庭作坊,大量的产品需要销售,进而诞生了大量的温州商人。

  二问 什么让浙商立稳脚跟

  如今在重庆已打下一片天地的浙江人叶定坎、陈成宽、林良快告诉记者,他们能在十多年前进入重庆并站稳脚跟,其秘诀在于沿海的产品优势。当初,重庆诚泰董事长陈成宽做表带生意,沿海的表带款式多,而且价格便宜,只要3角钱一根,在重庆可以卖一两元一根。

  重庆小林寝饰公司董事长林良快说,当时在重庆,被单基本都是单色,而我们的货有五彩、七彩,甚至十彩。第一代浙商是靠价格优势和产品优势进入重庆各个商业领域的。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优势逐步缩小,而包括资金、管理、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很快体现。

  锦天集团董事长卢志红进入重庆,靠的就是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卢志红认为,在别人还不知道品牌为何物时,浙商就开始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并且把维护个人和企业信誉视若生命。“有时候,从人品就能看出,你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许多浙商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是一种自发的诚信行为和强烈的品牌意识。”卢志红说:“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重要的是打造企业品牌;企业不具备规模时,重要的是打造产品品牌;产品都还没有人认识时,那么就只有树立个人的品牌了!”卢志红将这理解为浙商的文化优势。

  三问什么让浙商不断壮大

  大多浙商文化程度都不高,多数都是初中毕业,有些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但他们却有着很高的商业智慧,当他们把企业做大以后,却发现如果企业继续做大,没有文化不行。

  浙商中,叶定坎、林良快、陈成宽、卢志红、苏定瑞都进了重庆大学的MBA班。苏定瑞虽然高中都没有毕业,但已在重庆大学读完MBA,明年还要到清华大学服装专业进修一年,年底还要继续攻读EMBA。“以前做生意靠胆子,但现在做生意靠的是脑子。”苏定瑞说,目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参加浙江商会举办的培训班,以及重庆市内的各种培训班、学习班。而且,重庆市举行的一些高端经济论坛,他们都想办法参加,上千元一张的门票他们从来都不吝啬。

  针对家族式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弊端,11月26日至27日,千叶眼镜在香港开出100万元年薪招聘总经理。苏定瑞也在香港开出100万年薪聘请营销总监,并分别拿出80万元聘请品牌推广和设计总监。

  浙商在重庆·感受

  浙江人最佩服重庆人耿直

  接受记者采访时,所有的浙江商人无一不赞叹重庆人的耿直和热情。

  叶定坎说,重庆人给他留下最深的感觉是耿直、热情。卢志红说,重庆人的耿直、爽快,这完全可以与东北人媲美。林良快认为,很多地方的人总是觉得钱被浙江人赚了,心里不舒服,而重庆人不这么看,重庆人很容易接纳外地人。重庆人很包容,不排外,外地人很容易容入本地。

  浙商在重庆·数字

  500万浙江人全球各地找钱

  目前约有500万浙江人在世界各地创造财富,浙商已成中国第一大商帮。

  据浙江省工商局调查,目前浙江人在省外经营发展的有390万之多,在境外的有100多万。目前浙江人在外设立的市场主体近80万家,注册资本金2000亿元,投资总额达6000亿元,各种不同形式的商会、促进组织就有150个。

  浙商在重庆·个性

  什么苦都能吃

  温州商人在重庆创业,90%%以上没有任何背景,全靠一点一点地干。

  浙商善于学习、忍受与吃苦。皮肉之苦还不算苦,最苦的是人格之苦。浙商的成功必须以忍受人格之苦为前提。当时的浙商没人看得起,甚至是侮辱。但是浙商可以忍受,为了自身的事业,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忍受。在朝天门的不少温州商人都是从摆地摊划皮带,或者挎个小木箱卖太阳镜这样开始他们的原始积累的。

  什么钱都敢赚

  浙江人永不满足。而且浙商做生意从来没有定式,怎么挣钱怎么做,小到钮扣,大到炒房、炒煤团、炒水电团,几乎无孔不入。

  有了钱大家赚

  浙商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团结,尤其是温州人。温州人到世界各地,哪怕你一分钱没有,说自己是温州人,要找温州商会,有吃有喝。如果要开一个小店,钱都可以借给你,输了算我们的,赢了是你们的,这就是温州人的团结。这是在国内其他地方所缺乏的。

  叶定坎、陈成宽、林良快在重庆温州人中有很高声望,更让人惊奇的是,三人是同乡、同龄、中学同学。他们同在重庆市就读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去年,他们三人同时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委员。企业之间资金的拆借是常有的事,多则百万元。

  管理上追求简单

  浙江企业盘活人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无底薪加提成,上不封顶,下无底线,所有的工作每个人都是算账的,每一个家庭作坊,每一个小企业都是对自己负责。正因为如此,可以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甚至无法想像。浙商用简单的管理解决企业很痛苦的市场问题,一个人只有充分的积极性,没有后顾之忧地去从事他想从事的、喜欢做的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出来。本版文字由记者仇峥采写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新闻

·BTV13日节目录制观众报名 ·上海谈商论道创业系列讲座
·创业网寻战略投资合作伙伴 ·80后创富论坛共创未来30年
·创业网向网友征集网站建议 ·北京新闻广播9月24日节目
·金口财总裁演说行销特训营 ·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
·七彩公司招募大学生创业者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活动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