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 戛纳“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主办方专访
“国际投资家对亚洲很有兴趣,中国的开发商在寻找国外资金,戛纳‘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可以成为一个桥梁。”日前,该交易会主办方ReedMIDEM公司的董事长兼CEO保罗·泰科来到上海,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达了上述的愿望。
《第一财经日报》:之前,法国戛纳“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的主要市场在欧美,你们对中国市场有怎样的推广计划?
保罗·泰科:这个交易会创办于1990年,在欧美地区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去年开始,我们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推广活动。
亚洲市场的重要性在提高,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宏观调控以后,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思路发生了一些变化,跟境外投资机构合作的需要增大了;二是亚洲经济复苏的前景。这两个因素,使投资机构对亚洲的投资机会很有兴趣。我们也因此增大了在亚洲的推广力度。 在2005年的交易会上,70%的参展商和观摩者来自欧美。我们计划2006年在香港举办这个交易会的亚洲版,到时候的客户组成将是这样的比例:70%来自亚洲、30%来自欧美。
我们正在筹备建立一个国际顾问团,由12~15人组成,成员将是亚洲地产投资业的行业领袖级人物,帮助我们拓展市场,以及对交易会亚洲版的内容提出专业建议。
《第一财经日报》:您对中国房地产企业有怎样的认识?
保罗·泰科: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透明度比较低。欧美投资机构以前在中国投资很少,企业的透明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透明度是投资机构与中国开发商合作的一个障碍。当然,这几年中国企业越来越开放了,透明度在不断上升,而且变得更加规范,但与国际投资家的要求还有距离。双方在文化、制度、审计、法律、会计等各方面的习惯还有差异。
以前,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非常便宜,在与投资机构谈合作时,他们往往无法接受对方的要求,认为资金太昂贵了,而其实是中国企业习惯了银行贷款的低成本融资。
由于宏观调控,很多企业发现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要出去看看外面有什么机会,希望找到国外的合作伙伴。国际投资家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的要求。现在,中国企业的接受度提高了,投资机构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双方正在逐步吻合。
《第一财经日报》:戛纳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将为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带来什么?
保罗·泰科:它是国际城市规划、基础建设、地产开发、投资与融资的高峰会,各种需要吸引投资的项目都可以参展。去年的交易会,有4660个投资机构参加,包括国际地产投资商、旅游地产投资商、地产投资基金、保险公司、退休基金、投资银行等,去年首次有了中国代表团,31家中国机构参加。这些企业有没有在交易会上找到合作伙伴,是他们的商业机密,作为主办方我们没有统计签约率。
交易会更多是在战略层面的,投资机构或项目都可以认识潜在合作对象,但不一定在交易会上签约。我们提供给中国企业的是一个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接触很多外国投资机构,跟他们磋商项目。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010—58685776(北京)020—34254460(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