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0.27%更有针对性 阻遏信贷过快 央行的货币政策再次出其不意。
8月18日下午5点18分,正是各金融机构准备下班、迎接周末的时间,一条信息在几分钟内,让所有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重新回到战备状态,各个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急促响起:央行加息了!
央行宣布: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27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提高到2.52%;贷款利率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
这次加息,距8月1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仅仅3天时间。
央行动作为何匆匆
几个月来,市场一直在揣测着央行下一次加息的日期,但是这次的动作还是让市场感到央行政策密度的压力,以及政策出其不意的震慑力。
此前,一切迹象都把市场引向了趋势是加息、但在短时期内不会加息的预期中。
首先是美联储在8月中止继续加息的决定。为维持中美一定的利差,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央行也不会马上加息,否则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进一步的升值压力。
8月15日是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日, 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从商业银行手中抽走了约1500亿元的流动性。
央行已经连续三周通过数量招标方式把一年期央票收益率控制在2.7961%的水平。这表明,央行认为市场利率过高,并希望通过数量招标的方式将利率稳住。而将存款利率上调,势必会对资金市场利率上扬造成压力。
而且,7月份包括CPI(消费物价指数)在内的宏观数据还是比较温和的。
但显然,市场并没有号准央行的“脉”。
花旗集团的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央行选择这个时机加息,首先与信贷加速扩张的趋势有关。虽然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都有所放缓,但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1718亿元,同比多增2032亿元,而6月份的新增贷款是同比下降的。这表明过去一段时间采取的紧缩政策影响非常有限。
其次,投资增长很快,而社会零售总额增长非常稳定,CPI从1.5%降到了7月份的1.0%,分析这些数据,有一种可能就是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恶化,否则很难解释CPI为什么会下降。
他说:“两种因素加在一起,加息就是自然的了”。
这次加息无疑是对总需求的进一步抑制。
央行称,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可以加大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防止贷款盲目扩张;提高资金成本还可以广泛地调节全社会投融资行为和预期,促使各类投资主体更加趋于理性。
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加息,不过上一次,央行没有提高存款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