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发表评论说,“限塑令”的本意不是减少几个塑料袋,而是在于提倡节约资源,过有节制的生活,爱护环境。
人人都希望环境好。但是,经济发展、人民福祉提高和环境质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部分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对环境有某种破坏作用,如造纸和使用汽车。人们常常从道德层面上指责污染者,同情受污染者。但是大部分污染并非生产者故意为之,不是为了污染而污染,而是为了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不得不如此,环境相当于生产的某种必要投入品。当消费者告诉厂家需要某种产品时,就应该意识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将是不可避免的。一位经济学家说得好,忍受肮脏是美国富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人类对于环境的高要求就会凸现出来,同时,也有能力为环境好转支付成本。这就是平时说的,先污染后治理。虽然人类想避免这个并非合意的结果,但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打破这个宿命,殊为不易。所以,环境与福祉并非就是一回事,环境更不是一切,它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东西。
确实有些发达国家,也对使用塑料袋有某种限制措施,但是实行限塑令的国家并不多,难道它们不担心环境污染吗?当然担心,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不用塑料袋,用其他的办法,成本可能更大。按理说,这些发达国家,更应该先行,它们可是到了对环境比我们更在乎的阶段了。
据说,每年中国消费者使用的塑料袋有30亿个,生产这些塑料袋,要用13000吨石油。13000吨石油,好像用在生产塑料袋上就是浪费,用在汽车上就是正当。其实,石油无论是用来生产塑料袋,还是充作汽车燃料,都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和方便,具有同等的价值。
限塑不但有经济成本,还有执行费用。限塑令,是全国性的法规,不但大城市的市场要遵守,小城镇,甚至偏远的乡村也得遵守。可是,怎么保证这个“限塑令”在如此广大的地域有效执行呢?如果只是惩罚了城里的违规者,而让检查的触角延伸不到的地方依然,这样的法规意义安在?
不仅仅是消费者在使用塑料袋,生产者使用的恐怕更多,没有塑料包装,很多生产简直不可想像。所以,刚刚实行的“限塑令”,就开了一个口子,即餐饮业暂时不属于限制之列,我想。以后这样的口子会越来越多的。
不是说限制塑料袋有什么不对,但是正确的事情,也要讲究如何去做,成本又怎样。要限制塑料袋,先要找到适当的替代品,并在回收和重复利用环节做出更大的努力。否则好事就容易变成一场秀。
过去二十年,也是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有关部门不知出台了多少次规定,几次隆隆的雷声过后,还是看见到处仍在用一次性筷子。
这个限塑令,是否将重演一次性筷子的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