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负债30万的校办出版社,到2007年发行码洋超过16亿(码洋为总册数乘以图书单价)、总资产达到9.5亿、成为排名中国第三的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近30年的发展轨迹可谓中国出版史上一个奇迹。“外研社的发展历程可以讲一整天。”昨日,在汉参加《新概念英语》推广活动的于春迟说。
不到40岁的于春迟是外研社名副其实的少帅,2007年5月24日接掌帅印的他,一直是老社长李朋义的得力助手,迄今已在外研社工作了18年。
于春迟认为,外研社成功,关键在于抓住了时代大发展的机遇和正确的发展战略,“现在外研社出版的英文图书没有一本不赚钱,即便是学术专著,读者也很多。”
7年痴求“新概念”
在外研社的发展历程上,有三个非常重要且十分鲜明的节点。
1979年8月外研社成立,只有七八个人,两三间办公室,借款30万元,11年后,便迎来了飞跃发展的90年代。“那个时候,全国掀起学英语热,但是相关方面的资料非常少,外研社舍得花重金购买重大项目的版权,注重对作品的定期修订、重新整合,市场口碑逐步树立。为了引进《新概念英语》,外研社前后花了7年时间。”于春迟说。
1990年,外研社向朗文公司申请引进《新概念英语》版权,此时该书已在全球不少国家得到英语学习者的认可和追捧,然而由于外研社实力尚弱,申请没被批准。1995年,“痴心不改”的外研社前社长李朋义邀请亚历山大来中国讲学,再次希望引进。中国学生的热情和李朋义的执着感染了路易?亚历山大,他欣然应允。
两年改编“新概念”
不过,外研社没有简单引进,而是要求对这套原是针对德国英语学习者的书进行改编。1997年,花费两年时间改编的新版《新概念英语》完成,这套教材的图书、音像制品面市即引起轰动,至今每年为外研社创造上亿的销售码洋。
赚钱必须做精品
外研社良好的运作系统保证了“挑书”眼光的超前和独到:1992年就成立了国际合作部,专门负责策划、组织和实施与国外知名出版集团的合作事宜;1994年便建立全国第一个信息中心,现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6个信息中心,为外研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英语学习者的动向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信息。外研社还善于利用免费培训做宣传,外研社投入了近亿资金对全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为外研社广泛被校园接受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基础。
到了2000年,外研社加速扩张:和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合并,同时引进了数、百万元的现代化录音、录像生产线,基本完成了出版物多媒体化、立体化的战略构想。
于春迟说,英语市场非常广阔也逐渐理性,每年都有不少的英语培训机构开张或关闭,要打进这个市场,必须做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