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发展到目前,全球各界最关心的问题仍是危机究竟何时能见底,但是依旧是无人能给出明确答案。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演化,我们开始关注和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的后遗症。
3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管涛在“第17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上,就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的后遗症问题发表了看法,指出了几大可能存在的后遗症。
管涛指出,首先,金融危机后,经济再平衡会遥遥无期。以往发生危机时,美国都能凭借其高消费带领其他国家走出危机,显然这次是不行了。目前,美国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已见端倪。
其次,道德风险在危机救助中膨胀。目前,各界对于央行是否应该干预资产价格存在争议,同时救助个案与防范系统性风险存在两难,政府救助与市场优胜劣汰冲突加剧,政府干预与市场激励约束矛盾激化,而非对称性干预已经埋下道德风险的隐患。
再次,尽管全球都在呼吁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但仍逃不脱美元本位的“魔咒”,美元的主导地位短期内很难被其他货币取代。但是美元泛滥势必导致通货膨胀和贬值的风险”。
最后,当前的金融危机及各种救市措施可能引发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的风险。
针对这些可能产生的金融危机应对的后遗症,管涛提出了应对措施。“第一,注意政策的长短期结合;第二,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第三,加快突进经济结构调整;第四,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第五,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更是要积极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