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新首先要尊重人才。他们最看重的往往不是物质待遇,而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和受尊重的感觉。只有培育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土壤,创新成果才能‘生长’出来。”长沙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深有体会地说。
高风险是创新活动的突出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创新精神才显得可贵。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过程并不全以成功为结局,也会有失败的经历。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肖勇军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致力于研发无人驾驶气球的发明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却因为研制配套技术的合作伙伴没能攻克相关技术,而前期投入的400多万元已经用尽,不得不遗憾地止步于产业化的“门槛”前。他在打点行装离开创业园时对送行的肖勇军说,“我相信制约整个项目的技术难点最终会被攻克,到那时我还会从头再来。”为了继续保留公司的资质,以便使这位创业者“东山再起”,创业服务中心每年都会为其出资缴纳相关的工商管理费用,并定期保持联系,关注他和他的技术。宽容失败,不以成败论英雄,在长沙,这样的故事很多。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同样能得到信任、认可和尊重。
创新活动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这一点在长沙体现得很充分。在中南大学,每年的行政事业开支中总有一项支出,专门用于在校师生的创新活动。他们所选的课题、项目,只要学校的评审专家认为有创新性,就会拨付给一定的经费,拨付后也不急于催问和计较结果。这所大学的经费并不宽裕,却如此“大方”,他们的账是怎么算的?多年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现正在雨花区筹建湖南省环保科技园的关选国给了记者答案,“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创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宽容失败更有利于自主创新。”
创新突破 创业富民
长沙是一座科教名城,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密集,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前列,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是长沙的城市特点,也是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富民的宝贵资源。“文化根基、知识储备、科技资源,为长沙走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说。
打造“创新创业之都”,是长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自身的新定位。当“创新强市、创业富民”成为整个城市的发展理念时,“知识创造财富”、“让科研成果变为现实的产品”也就成为了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志在报国的留学生、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甚至是普通的市民、一线的工人,都纷纷加入到创新创业的洪流中来,创新创业也由此获得了不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