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辉:“把扩张政策尽快引导到国内作结构调整,一个是民营资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更多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虚拟方面泡沫化的压力,美国如果出现新经济亮点,类似于网络科技股,很肯能引发全球资本逆转,回流时,一旦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到位,高估的资产价格泡沫就有破灭的风险,中国经济通缩,所以关注资本流入的同时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半小时观察:如何让“热钱”变“冷钱”?
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经济就曾经面临过一轮热钱涌入的浪潮。时隔一年之后,热钱再度回潮,一方面因为很多国家央行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再加上美国房地产金融神话破灭之后,国际游资不可避免会更加关注经济稳定、率先回升的中国市场。
虽然,两次热钱浪潮具体原因不太一样,但推动热钱流动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此消彼长的各国经济实力。只要中国依然延续了经济增长走势,依然担当着世界经济发动机的角色,依然在新兴市场中是一个佼佼者。我们就应该充分意识到:也许各种政策限制措施,可能增加热钱流入的成本、拖延热钱流入的时间,但只要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变,热钱持续流入的大方向就不会改变,这也正是地下钱庄难以靠打击来根除的原因。
正因为热钱流入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热钱上,应该拿出更加客观,更加长远,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眼光。毕竟,中国经济的增长还需要保持长期稳定的投资,这些投资不仅来自政府,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市场,跨境流动的资本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块。只要管理层能够维持市场监管的规范,警惕资产泡沫的产生,只要中国经济依然充满活力,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机会,跨境流动的资本就能作出理性选择,热钱变成冷钱,短线变成长线。
从历次金融危机的过程看,热钱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在推高资产价格,获得丰厚回报之后,突然大规模套利撤离,给资本金融市场带来震荡。如何把这部分投机资本的危害降到最低,为中国经济吸引更多地资金?这对金融监管层无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中国经济自身是否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