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开始到海外“抄底”人才与项目。在生产并出口汽车零部件的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陈庆河说,他们先后挖到了三位国际化人才加盟。同时,由于国外大公司看好中国汽车市场,许多产品转到中国生产,银轮股份先后从中拿到了44个项目,将在明后年投产。
台州市市长吴蔚荣说,从产品走出去,市场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人才引进来,国际国内市场联动开发,不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将缩短同国际先进企业的距离,提升中国企业在世界的档次,提振中国企业家的信心。
经历金融危机洗礼后,浙江许多干部与企业意识到,“走出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具战略意义,走出去的“浙江人经济”将成为未来“浙江经济”的新优势。
民间资本喜“新”好“实” 自主创新入“脑”进“心”
庞大的民间资本、活跃的民营企业,曾构造了浙江省先发优势;随着先发优势的弱化,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只有冲破传统体制和发展方式的禁锢,才能再造新优势。这是浙江上下形成的新共识。
从4日开始,对于温州民间资本来说,除传统的炒房、炒煤、民间借贷等“生财之道”外,又有了一个新选择:可以投资未上市公司或参与非国有产权转让交易。“这一切都来源于温州市成立的股权运营中心,它可能为民间资本打开了一道新的、科学而安全的投资大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长期以来,浙江省充裕的民间资本多处于游离状态,随着浙江省一系列新的投融资改革举措出台,过去困扰民间资本的出路问题迎来了破冰时刻。前不久,浙江省出台股权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登记办法。“它打通了民间资本对接产业资本的通道。”浙江省工商局企业注册处处长吴宝川说,“更多民间资本将被引到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的产业上去。”
民间资本的转型升级并不仅于此。杭州市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政策性资金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符合产业导向且正处于初创期、种子期的企业,用财政“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同时解决了“中小企业创业资金从哪里来”和“民间资本到哪里去”两大问题。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开始青睐创办创投公司、基金项目。
历经危机洗礼,自主创新意识已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生根发芽。被业界誉为“日用塑胶大王”的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当初从一家小作坊起步,现在发展成为自主创新的“急先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传统塑胶制品市场急剧下滑,李立新却先后投入1.2亿元研发经费,平均每周有两款新产品问世,塑胶产品平均售价从原来的2美元增加至5美元。他说:“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未来恐怕连饭碗都要成为问题。”
利时集团所在的宁波市,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去年,获国家授权专利首次突破万件。“万件专利的价值,不亚于几千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宁波市市长毛光烈说。2009年,浙江省专利申请量超过10万件,授权量近8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51%;今年一季度,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