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物价、调房价、防信贷是一季度宏调三大重点
继今年年初的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后,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再次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或许意味着一季度货币政策的调控监测范围,将扩大至基础货币及银行信贷之外的股市、债市等在内的其他融资领域。
对于“社会融资”这一新提法,《第一财经日报》上周报道,由于直接融资逐年扩大,为了更好地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央行酝酿推出一个新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该指标侧重于描述“社会融资规模”,或将部分取代M2(现金+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存款)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地位。
目前国务院会议已经采用了这样的提法,或许这一新指标的推出已经“箭在弦上”。
多种货币工具调控社会融资
保物价、调房价、防信贷,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昨日举行,为今年一季度布置的多项调控工作拉开大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此次会议。作为一季度要做的七项工作之一,财政金融工作按照惯例被会议重点强调。
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国务院在布置财政金融工作时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处理好银行资本金补充与信贷扩张、银行体系风险防范与资本市场稳定的关系,防止年初信贷的非正常投放。
而在去年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同样是布置一季度工作,去年的提法还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是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新采用的概念。
此前,上述央行会议中,“破例”未明确提出全年信贷增长目标,而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
加大对资本市场和“影子银行”监测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博客)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他的理解,“社会融资”的概念将包括信贷、股市和债市等在内的所有融资渠道。
央行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95万亿元。而Wind资讯的信息也显示,2010年A股总募资额达到10016.32亿元,已经相当于全年人民币信贷的约八分之一。资本市场被纳入货币调控指标参考范围内已显必要。
最近数年,政府的宏观金融调控集中于货币信贷,但资本市场往往成为企业规避调控的渠道。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尽管去年经历了政府的调控,来自银行信贷渠道的房地产开发资金增速显著放缓,但来自于企业自筹渠道的房地产开发资金却大增。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来自于自筹渠道的房地产开发资金26705亿元,增长48.8%,这一增速较2009年增加了31.9个百分点,显示房地产开发企业自备“粮草”充足,借力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非银行信贷资金的渠道十分畅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对本报记者说,去年在香港市场,房地产融资高潮一波接一波,或许是其他资金借道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注脚之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