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贷无门,唯有求助高利贷,最低6分的月息,借了是找死,不借马上死,高额融资成本让民企玩不起;
17%的增值税率,25%的所得税率,沉重的税负让民企乐不起;
仓储租金年增30%,路桥费占物流费用30%,而物流费用占据全国GDP的18%,天价物流成本让民企伤不起;
辛辛苦苦养大一头肥猪,到销售时才发现2/3要白白送给卖猪肉的人,终端“最后一米”的盘剥让民企担不起;
年增10%的工资成本,敌不过45%的员工流失率,匮乏劳动力让企业输不起;
半年之内上涨32%的铜价,一年之内上涨86%的棉花,更不要说狂涨286%的稀土材料,疯狂的原材料价格让企业活不起;
本刊编辑部与特约专家、记者们一起,通过对从包头到深圳、从温州到重庆的民营中小企业的深入调研,为读者奉上第一手的民企成本账单。
他们为什么会落到生死存亡的境地?
是金融危机之后的货币政策骤放让他们左右挨打,
还是遭到了宏观调控与产业升级为名的清洗,
或者是不幸成为了通胀成本的承担者?
生死账单的背后
你所乘坐的船即将下沉,请另觅生路。
本期策划,我们通过各路专家给中国的民营企业算了笔细账,却得出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
不光是劳动力贵,原材料贵,土地贵,税负成本与融资成本也贵……样样都贵,利润已薄如刀片,亏损却如影随行。
他们为什么会落到生死存亡的境地?
金融危机的蜜糖与毒药
关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总给人许多幻觉。我有两个朋友,都说2008年是他们好日子的开始,最坏的时代是他们最好的时代?
一个在央企工作,他常给我说,金融危机是不是被你们媒体夸大了。每天听到美国这个那个的巨头倒下了,冰岛啊这样的国家都要破产。他也知道像《金刚》那样以大萧条为背景的电影,就是从女主角饿得偷苹果开始的。可是折射到他身边,没有饥饿没有眼泪,而是每个人都比以前有钱了。他是一家生产重型机械企业里的中层干部。2008年那年买了辆车。以前是有钱也不敢买,那年是人人争相买车,车差了见不得人,一出手就买了辆大众迈腾。
另一个朋友做公路物流,有几辆大货车,2008年被更大的物流公司并购了。他想不到更好的生意,于是就去买房子,也遇到了房地产调控,经受了惊吓,但熬到现在赚了不少。现在他特别相信任志强(博客)的话,坚信房价永远不会跌。
他们并不是我刻意寻找的样本,但的确有许多人从金融危机之后过得很好。
民营企业真的生活那样艰难?国企不是在减少吗?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到2010年,全国的国有企业数量从159000家减少到114500家,减少了38%;央企从200家减少到125家。民营企业的处境艰难,是不是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付出的代价?
要产业升级是对的,但关键在于我们是2008年加强了政府干预,减少了市场自我调控能力,国企凶猛的属性得以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
政府先是发放出来巨量货币汹涌地流向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超大型的、由中央政府直接操控的、能够体现国家能力的国有企业。一夜之间,这些国企一下子财大气粗起来,民企那边是愁钱花,而这边却是愁花钱。买房地产、股市、能源、矿山,接着就是并购,国内、国外触角无处不及。
然而,紧缩一来,提高存款准备金,限制信贷,却毫不犹豫地落到了民营企业的头上。
所谓的调控,其实是非常残酷的,温州商人在山西煤炭行业投资1000多亿元,但煤改中,还有500亿元没有逃离,被迫进行了煤改,损失惨重。以石油行业为例,663家国内民营石油批发商倒闭了2/3,4.5万座加油站关了1/3。原因是无油可卖,国企垄断了油源。在调控中还会遇到这样问题,一些企业在银行的贷款项目,可以因为调控的原因,被银行强行提前中止,契约精神被破坏,企业既定的部署被打断。
一收一放,一张一缩,导致了许多民营企业处境艰难。
国有企业与央企的数目在减少,但其实国有力量只是退出一些产能过剩的领域,高利润的行业依然被牢牢垄断。经过始于金融危机之后的产业振兴与宏观调控,国企已经收复众多失地,众多关键产业上都把民企清洗出局。不仅银行金融、土地资源、能源、航空、铁路、教育产业系统等这些本来就不打算放开的核心领域,就连看上去已经有限市场化的互联网,政府的手也不断触及。
中国的垄断企业越来越强大,在世界500强里排名不断上升,中石油更是一度成为全球市值第一。来自全国工商联的一个数据,民营企业500强2009年税后净利润2179.52亿元,但这样的利润规模,与两大央企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的利润比起来,实在羞涩。两大巨头200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458亿元和1033亿元,其利润之和超过了500强民企的利润总和。
民营企业就像搭乘的是一辆在迷雾中奔跑的车,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加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缓行,甚至还有被强行拖下车的危险。他们许多精力与时间不是花在管理创新或是商业模式创新上,而是花在研究政策风向与制度创新上。
我们一厢情愿地想,这样的清洗,一觉醒来,那些低利润、高消耗的企业就统统死掉了,诞生出的是一批传说中的高新产业。
事实却是,由于无利可图,许多资本正从产业链中溢出,而没有去反哺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升级。比如服装行业,龙头企业仍然没展现出太多向上游设计与高档面料创新等方面突破的意愿,而是将资金纷纷转向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杉杉与雅戈尔更像是类金融企业了。
以整体企业群落来看,我们展现的更多不是整体升级,而是地盘的重新划定,是国企利用调控收复失地。
“跟央企玩,你玩不起”
南航最牛机长,骂了句狠话:“跟央企玩,你玩不起!”乘客中要是有民营企业家听到这话,一定心惊肉跳。现在的民营企业家真的是谈央企而色变。
张维迎不当院长之后,就敢于说真话,他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竞争,就像皇帝与大臣下棋,大臣要想赢很难,即使能赢也不能赢,因为赢了麻烦就大了。
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是效率高的,为客户创造价值更多的企业打败效率低的,创造客户价值少的企业。但是,因为政府与国企间的利益纠葛,宏观调控与产业升级往往会演变为对民营企业的围剿。有的甚至是逆向淘汰,是效率低的企业去兼并效率高的企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