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货膨胀和行政垄断背景下,民间资本只能被迫转向高利贷
从微观层面来看,民间资本转向高利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目前通胀和负利率的背景下,民间资本为了寻求安全与回报,只能转向房产等投机领域,但是宏观调控和楼市限购令使得这一部分资金最终流向高利贷。
其次,由于行政垄断的存在,导致投资实体产业的渠道太少。在我国,上游利润较高的资源性领域被行政垄断、央企把持,对于民企来说,尽管有“非公36条”,但是高利润行业仍旧只是水月镜花。
通胀和行政垄断的结果是,民间资金缺少投资渠道,只能流向高利贷等投机性领域。一个明星的例子是,据媒体报道,在高达1毛甚至3毛的高额利息刺激下,江苏省贫困县泗洪出现全民放高利贷的状况,包括农民、医生、个体工商户、教师等在内的各色人群均曾参与过高利贷活动。
银行资金已流向高利贷领域,经济一旦下行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媒体称银行资金已流向高利贷领域,或将带来系统性风险
如果高利贷的仅仅限于民间资本领域,波及面可能还不算大,但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一些国企和银行已经涉足这一领域。据《新民周刊》的报道,国有企业有不少这么干的,以6%的低息从银行贷出来,再12%放给担保公司。
这些国有大型企业能这么做,往往是钻了国家相关政策优惠和银行监管不严的空子,凭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以从银行拿到极低甚至免息的巨额贷款。几亿资金,6个点的利差,一年就能赚回几千万“黑金”,成为少数人瓜分的“小金库”。
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公务员贷款较容易,不少人便以各种名义从银行以月息8厘(千分之八)左右利率从银行贷款,再以月息1.5分甚至更高的利息通过担保公司转贷牟利。从银行资金流向高利贷领域来看,系统性的风险正在酝酿。
一旦经济下行,“击鼓传花式”的“博傻”游戏将难以为继
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案例来看,高利贷的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的制造业和房地产等领域。据7月21日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温州的民间借贷总额已升至1100亿元。但这些资金中的20%左右,又会通过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集资炒房等进入到“房地产投资”。
不论是流向制造业还是流向房地产,如果要使得游戏进行下去,就必然存在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经济高增长会一直持续下去,投资实体产业和房产能够获得可观的回报,否则,一旦经济下行,则会导致整个资金链的崩溃,“击鼓传花式”的“博傻”游戏也将难以为继。
今年6月份,厦门、石狮连续爆出民间高利贷崩盘大案,甚至有民营企业家因为还不起债而被逼自焚、跳楼。7月份,“全民放高利贷”的贫困县江苏泗洪借贷大户“失踪”,高利贷市场随即崩盘,“全民房贷”变成“全民追债”。这些例子已经在给这场“最后的豪赌”做出警示。
结语:从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到全民高利贷,国人的“赌徒”式心理正日趋严重。如果说炒股、炒房多少还带有一种风险资本运作的成分,那么,全民高利贷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特别是在银行资金加入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一场“最后的豪赌”。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