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耀眼的奔驰S级轿车,一座座高楼林立的大厦……从包括潘石屹(博客)在内的诸多地产大鳄进驻推盘、巨资打造鬼城康巴什,到人均GDP超过香港的誓言,“扬(羊)眉(煤)吐(土)气(气)”的鄂尔多斯转眼成为人人眼中可以淘金的神秘城市。如今,包括在北京打拼数年的一帮鄂尔多斯人也坐不住了,悄悄地把先前的积蓄通过亲朋好友转入了家乡的民间放贷队伍中,“钱生钱”成为这帮年轻人的第二收入。
家家放贷,拿“白条”心里也踏实
“今借到白某拾万元整(100000元),月息2分,半年一结。担保人:刘某某。借款人:李某某。2005年9月23日”——这张简单的白条,却是生活在鄂尔多斯几十年的白阿姨的积蓄和结算利息的唯一凭证。
每逢3月、9月的1日,白阿姨都打开上了锁的抽屉,把白条拿出来再看一遍。然后兴冲冲地拿起手机,拨通收贷人李先生的电话:“别忘记这个月23日把利息帮我准备出来哦!”6年来,李先生一直按时给白阿姨结算利息,虽然白阿姨手中握着的只是一张“白条”,但心里很踏实。她这样对北京晨报记者说:“不用担心,我们都是放给熟人。”
收贷人李先生向记者坦言:“2010年前,我收贷还会以4分利息再放给本地开发商,从中赚取差额。但从2010年后,我感觉鄂尔多斯的楼市需求没有那么旺盛了,我也不敢再放出去,开始自己做项目。目前很多老板借贷也主要是拿来自己周转用。项目一赚钱就都还了。”据李先生介绍,事实上,鄂尔多斯人汇集起来的钱,绝大多数还是流入了房地产和煤窑进行再投资。
鄂尔多斯金融办的公开统计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原本有270多家担保机构,从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整顿工作后,数量减至36家。至此,很多担保公司开始以自有资金放贷,不再吸收公众资金。
但公开渠道的关闭并没有阻碍“鄂尔多斯人家家放贷”的步伐,白阿姨、白阿姨的妹妹、弟弟以及儿女们,都又通过各自熟人的“路子”,纷纷“打白条”放贷吃利。
“非常态”理财观:只放贷不炒股
在鄂尔多斯,只放贷不炒股并非传言,丁花用亲身经历验证了这一事实。
1980年出生的丁花在大连打拼了几年后,最终决定回老家鄂尔多斯发展。不为别的,丰盛的宴席、高档的轿车、身着名牌的同学们……这几年每次回家过节的那种氛围,让她深深体会到家乡人富起来了。丁花觉得,人有钱了就会懂得理财,越是富饶的地方越少不了股票、期货。虽然丁花对鄂尔多斯人“只放贷不炒股”早有耳闻,但她抱着改变家乡人这种“非常态”的理财方式的想法,开起了一家外汇公司。一年半的坚持最终让她在现实面前低头,不仅开户炒汇的人寥寥无几,连到隔壁证券公司开户的人也屈指可数。丁花坦言:“鄂尔多斯人认定放贷比炒汇、炒股的收益要稳定,风险要小,算是一份旱涝保收的收入!”
内蒙古大学的一份调研显示,50%的鄂尔多斯城镇居民都参与到了放贷与借贷的资本活动中。“高利贷”,这个中国人常常在韩剧里看到的情形,却真真实实地在鄂尔多斯民间上演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