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多数投资方似乎并不乐观。任德权认为,公立医院改制很难赚钱,要投资只能投营利性的医院。
“我看了16家作为试点改制的公立医院,大多很难投资。真正能在医院里面找到投资机会的,一是民营医院,二是专科医院。我们在西南地区就投了一家儿童医院和一家民营妇产医院,这是我们看了大量医院以后不得已的选择,整个医改还是任重而道远。”建银国际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小林说。
他进一步表示,他们所投的这家儿童医院是当地唯一的三甲医院,为了解决基本医疗需求和解决商业投资能够赚钱的问题,地方医改的试点给了两张牌照:原来的基本医疗服务仍然提供,政府还另批了一个营利性的专门做高端服务的牌照。
对于未来的投资机会,九鼎医药基金负责人禹勃认为,“在医疗投资里面,消费认知是所有壁垒里最重要的壁垒,如果要进入综合医疗服务市场,一定要把这个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禹勃强调,只要是做医疗,肯定是以治疗为主,服务为辅。不管是高端还是低端,首先要突出的是治疗能力,然后才是服务水平。
看好大专科医院
“医疗健康是高度监管的行业,政策最新的动向对产业和行业投融资都会产生非常深远影响。”蒋晓冬说。
蒋晓冬是恩颐投资(NEA)全球合伙人、中国董事总经理。NEA是美国医疗行业最大的投资基金,他们在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医疗信息系统和服务、生物制药领域共投资了170多家公司。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蒋晓冬表示,NEA在中国也是从上述四个细分市场寻找着投资机会,而具体到医疗服务领域,他重点看好像肿瘤、心血管等专科医院。
《中国经营报》:中国的医改进入了深水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近也不断有政策出台,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在新的医改形势下,你认为将给投资带来哪些具体机会?
蒋晓冬:主要有两大机会,一个是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首次提出改革后的医疗筹资方式要以第三方支付(医疗保险)为主导;另一个是GMP认证改革,加强监管对于提高药品质量、效果有好处,这会促使中国药厂向国际标准靠拢,也会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这个市场才刚刚启动,前景非常巨大。未来10年甚至20年,中国的医院将从政府主导逐步走向市场化,这期间的一些配套的机会,也会随着改革进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后勤服务、病人康复护理、商业保险等领域。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你怎么看待公立医院这一块留给资本的机会?
蒋晓冬:医院股权多元化是一个趋势,但坦率地说,现在的机会还比较少。因为很多制度性的问题,决定权不由我们掌握,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改革力度。有人说,从大城市还是小地方入手,这取决于哪里有需求,什么地方有迫切的需求,或者说现在的医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毕竟,医院投资跟TMT投资不一样,有钱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看你能组织到哪些优质资源,以及能否满足这些需求。
《中国经营报》:专科医院是投资人比较看好的方向之一,你认为在哪些专科医院的细分领域还存在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蒋晓冬:相对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相对比较容易做一些,人才、团队组建也比较容易。但具体要说哪些细分医院比较好,每人的看法不一样。从我的角度来看,大专科是比较有前景的。牙科并不算,它的门槛比较低,而像肿瘤、心血管类的我比较看好。在肿瘤领域,我们投资了两家,一家是做化疗设备的企业,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设备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另一家是肿瘤医院,主要服务于中高端人群。
《中国经营报》:NEA在美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过很多企业,这些资源会带到中国吗?过往的投资经验对于你们在中国的投资有何影响?
蒋晓冬:NEA在美国投资过17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其中有76家上市公司。有世界医疗界的网络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之一,这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公司寻找到中国的机会,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与这些巨头合作。比如,我们投资的一家南通制药企业,6月初就与礼来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这种合作是多赢的。未来,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全球性资源优势,在中国的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医疗信息系统和服务、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投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