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20年,不仅缔造了资本市场,还缔造了一批中国股民。20年前,中国股民只有几万人,而目前沪深两市的有效账户达13246.65万户,有人估计,中国股民人数可能已超过一个亿。
股民的人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不断增长,中国股民的收益也随着资本市场起起伏伏,亿万中国家庭的财产开始了资本化、证券化的过程。
哭过笑过,赔过赚过之后,股市20年究竟留给了我们什么,教给了我们什么?请看众多股民的亲身感受。
小股民--
炒短线不赚钱,配置了一些钱到基金、蓝筹股和国债上面,逐步实现了家庭财产资本化
在天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老金1995年第一次接触到股票。"是几个做生意的浙江朋友把我'忽悠'进股市的。"老金笑道,"刚炒股时紧张得很,每只股票最多买500股,赚一点就赶紧出手,生怕跌下来,赔了几分钱心疼得就像掉了块肉。"因为谨慎,老金没怎么赔钱,但也错过不少好行情,放在账户里的钱还是刚开始时的那几万块,用自己的话说就是"赚了点小钱,但小打小闹没啥意思"。
改变老金一家投资习惯的是2007、2008年交替的大牛市和大熊市,"当时买了一只区域概念股,最高的时候翻了五六番,但后来一直希望涨得再高点,加上自己工作忙也没时间盯大盘,所以就一直放着,等到想抛的时候发现已经跌得只有买入价的1/3了。"
"打那以后我明白了几个道理,"老金说起了自己的投资心得,"第一,炒股要深入研究,还需要时间和精力,而散户大都做不到这些,所以只能赔钱。第二,炒短线不赚钱,如果不炒短线,不投机,把家里的财产合理配置到基金、股票和国债上面还是会得到不错的收益。"
此后,老金把家里的财产重新"分配":除了到银行存了一部分定期存款备用,老金把家里的大部分资金分别配置到保本基金、混合基金和大盘蓝筹股上。"人家基金毕竟专业,可能不像炒股一次挣那么多,但是自己省心;保本基金就是为了保本,收益比活期存款高就可以了;另外买一些蓝筹股是看好长期升值,毕竟这些上市公司的质量相对好一些。自从这样配置之后家里的资产每年都有所增加。"老金得意地说道。
老金的投资经历也从一个角度验证了中国家庭财产不断资本化、证券化的事实。
学者教授--
听消息炒股就像吸毒,会摧毁人们的信念,价值投资是对上市公司和市场的最好尊重
丁远是位海归学者,也是个资深但又年青的股民。说资深因为他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有专门研究。说年青是因为他炒股只是近几年的事儿。丁远说:"听消息炒股就像吸毒,会摧毁人们的信念。价值投资是对上市公司的最好尊重,也是对市场最好的维护,否则我们的市场成熟不起来。"
丁远的价值投资理念是:要观察一家上市公司,首先要观察它的风险在哪。投资过程中有两个风险,一个是踏空,一个是套牢。在这两种风险中,"踏空"是一种可以享受的风险,因为"踏空"是不会损失本金的。而"套牢"更加可怕,资本会因此损失。所以,丁远常常说,宁愿"踏空"也别"套牢"。
丁远详尽分析了1000多个上市公司及股票,建立了符合其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池,最高的投资回报达167%。2007年10月,当上证综指高攀至6000点之前,他就劝身边的朋友把股票卖了。
丁远说,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政策、消息并不重要,关键要把握企业的价值。因为任何政策或消息,只有转化成对企业基本面的影响,才会对企业的股价及价值产生长期影响。长期而言,股票价格还是由价值确定的。
丁远选股有七原则:包括"其他应收款/总资产<10%","其他经营性现金流入/总营运现金流入<10%"等。这些信息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都有,可是看的人很少。丁远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股上市时,几万亿的资金扑上去,但是招股说明书的下载量却微乎其微。"请钟点工还要问问是否有健康证明,一大笔投资怎么就不过问被投资企业是否健康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