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多位专家同时指出,客观上,我们的货币供应确实比较大,宏观上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控制好货币供应,货币政策应继续以稳健为主,第二,要管理好通胀预期。按照十八大确定的收入倍增计划,未来劳动力成本的继续上升是必然的,另外,资源改革带动油品、天然气、水等资源品价格上涨也是长期趋势,这些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容小视。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微博):首先是要管理通胀预期,我觉得这个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还是要以稳为主,一旦货币比较宽松的话,那么肯定流动性会推动CPI的上涨动力和更加增强。而且在稳定通胀预期,控制货币投放以及增加产品供给方面,还是要做文章,我觉得还是应该多管齐下,采取这种综合性的应对措施,从需求方、从供给方、从流通领域、从管理通胀预期方面做好综合的应对措施。
通胀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二者息息相关。目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正站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必须警惕通胀风险。春节之前,央行发布了201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别对通胀风险作出警示,并且将“管理通胀预期”的表述变成“控通胀”。由此,多位经济学家预计货币政策的执行在上半年可能倾向于稳健偏松,而下半年则可能稳健偏紧。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通胀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代价,关键是在保证经济增长和调控物价之间寻求平衡,政策层面,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要注意灵活运用,我们相信,只要采取多种措施管理好通胀预期,做好宏观调控,2013年通胀应该不会卷土重来。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今年如果CPI能控制在3-4%之间,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目标,在具体操作层面期待央行着力把握好货币增速的力度;同时期待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积极增加民生领域的支出、增加改善福利方面的支出;此外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地方政府的支出规模,警惕投资过热,这样才能保证通胀在一个可控的预期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