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兴撤地建市,掀开了发展历史上的新篇章。光阴似箭,2013年,嘉兴站到了而立的节点上。回望30年,嘉兴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城市规模的快速拓展,社会民生的不断改善,有目共睹。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在而立之年,骨子里渗透着这一精神的嘉兴人又开始了一次新的征程。这一次,嘉兴将用“二次创业”直面发展中的难题,让发展更有质量,更惠及民生。“二次创业”有说不完的故事,本报也将从今日起开设栏目,记录嘉兴“二次创业”中的那些激情与梦想,思考与探索。
1984年,陈阿金成了嘉兴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办起私企的“小老板”。
抱着“为了能有饭吃,盼望早日富起来”念头的陈阿金在创业几年后,成了百万富翁。
而过去的30年间,在嘉禾大地上,无数的陈阿金们依靠努力和智慧实现着自己的财富梦想。
30年来,嘉兴的创业者敢为人先,一次又一次冲破思想的樊篱,一次又一次勇闯改革的“雷区”;30年来,我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嘉兴的民营经济开始遭遇土地、资源、用工、融资等一系列要素瓶颈,走过黄金30年后,粗放的发展方式渐入穷途,下一个30年,嘉兴经济何去何从?
面对后危机时代的诸多挑战,众多嘉兴民营企业喊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而政府部门也在与企业共同查找问题,共商应对之策的同时,积极寻求自身转变,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
民营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
回溯嘉兴民营经济的发展,1984年是一个有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的5月13日,陈阿金与工商所签订了《家庭合资联办仪表五金厂协议书》,申领了嘉兴市第一张民营企业执照。由于当时不允许个人办私企,所以协议书的落款是陈阿金和他的3个子女。
以17000元在洪合镇良三村开办了一家仪表五金厂,招了8个人,在4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里生产和生活,这就是陈阿金创业的最初。而后,生意越做越好,但陈阿金心里始终有隐隐的担心,那就是怕被扣上资本家的帽子,害了子孙后代。
当时的陈阿金一定不会想到,在此后的近30年间,开工厂、办企业,创业致富蔚然成风,企业家也成了广受社会尊重的一个群体。的确,在过去的30年间,嘉兴民营经济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撑起嘉兴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脊梁”。
一组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是极好的佐证。根据初步核算,2012年我市民营经济总量达1804.9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2.6%;2005至2012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1.9%,高于GDP年均增速0.1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2012年全市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3.7%,比2005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的贡献率接近四分之三。
支撑这些数据的是经过多年创业积累崛起的一批实力强、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如我市的桐昆、新凤鸣等企业都入围了中国民企500强。此外,以民营经济为支持,我市还形成了一批全国闻名的产业板块。
如秀洲区毛衫年产2.5亿件,占全国产量的20%以上;桐乡化纤具备150万吨聚合和200万吨涤纶长丝年生产加工能力,居世界涤纶长丝企业产能和产量之首;海宁家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5%以上……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