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跟踪”服务创业者
个案:王华燕经过创业培训后开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自己既当老板又是服务员。苦心经营半年,生意始终红火不起来。创业指导专家在创业跟踪服务中发现了王华燕企业的症结,“据症诊疗”进行指导,并就如何开展外联业务,如何建立内部分配制度等传授了“秘笈”。通过经营策略战略性调整后,王华燕的企业迅速发展,她也由一名保洁服务员迅速成长为一名保洁公司总经理。
2008年10月28日我市正式成立了“省会创业指导中心”,由单一的创业培训提升为全面扶持创业。2009年8月,全市23个县(市)、区相继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基层创业服务平台,配备了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此外,为实现对参加创业培训学员从培训到创业以及创业后的全程化帮扶,聘请财政、工商、税务、银行、劳动保障、创业成功人士、大学教授、律师、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专家102人,组成了“石家庄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对创业培训学员进行帮助和指导;建立了创业学员跟踪服务档案,了解创业学员的创业情况,并提供专家指导等后续支持服务,大力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不足:
创业能力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现象:2010年7月,我市事业单位招聘900多人,报名达7000多人,2010年8月,我市某事业单位招选4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报名者达314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学历人才也缺乏创业精神。我市需就业人员涉及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军人、服刑人员等,这些人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掌握技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我市市民的创业意识不强,大部分人仍然首选到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到国有企业中就业,不愿去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自己当老板的意识更是不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创业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现象:目前我市创业培训存在单一化现象,培训教材统一,使得培训的内容难以更具针对性;在培训形式上,缺乏创业孵化基地,无法推进创业实训。
现行的创业培训体系及其运作方式与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全民创业的意识不太适应。培训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在承担着培训任务,社会力量参与少,尤其是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缺乏创业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实体。创业培训资金来源于市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由政府职能部门在政府开办的培训项目内统一支配使用,缺乏灵活性。
创业服务与市场存在“空隙”
现象:目前创业项目的形成多是创业服务机构通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引进创业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同时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对项目资源库不断更新。项目的推介多是通过举办项目推介展示会。
这种创业项目的收集、推介都是由创业服务机构来负责,企业和个人难以介入其中,可能造成推出的创业项目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创业服务与创业市场的“对接”尚需加强。现行的创业服务组织机构基本上是由政府发起设立的,而中小企业、高校和各类社会中介机构所提供的创业服务少之又少。从服务内容上看,缺乏由政府支持、企业与个人共同开发的、市场化运作的创业项目和推介制度。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