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历过创业阶段的旧金山人评价说,雷军再度创业一方面是其渴望不断攀登超越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着移动互联网起飞的机会,能够与马化腾、李彦宏等比肩。
而即便是一直统领巨头网易的丁磊,也有着更新鲜的意图。
有接近丁磊的人说,网易稳健守成多年,如今网游业务占这家公司收入比重90%以上,丁磊对于互联网全行业的影响力较早年成为中国首富之际已消退良多。如今的丁磊,在一贯“并无惊人理想豪言”的作风之外,又多出了些许希望另辟蹊径证明自己的想法。
丁磊自己也否认“不务正业”,他认为这是构建一个泛生活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布局尝试。
朱骏的网游“二次创业”目的性则更为简洁明晰。此前他曾向记者解释称,进行海外投资是为了再造一个魔兽,重夺失去的荣光,继续冲击网游业顶峰之愿。
非但是理想诉求的延续,再创业中,“老兵”们原有的志趣、风格也如基因般传承。
如王志东一直喜欢做平台类产品,从“中文之星”中文平台、新浪内容平台,再到现在的Lava游戏平台。
丁磊依旧是个实在的商人,不爱扎堆赶时髦。网易内部人士评价说,他对于各类业务的关注仍旧保持着此前的一贯风格:感兴趣、利润高、能掌控。
无法预测的未来
与中国互联网发轫之初相比,第一代创业者们的再出发已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环境。
“那是中国互联网的浪漫期。”亲历者谢文认为发轫之初的中国互联网业有着浓厚的“程序员文化”和理想主义气质。一些人深信互联网即将改变世界,一些人则因自由跑马圈地,在一片空白中构建版图而狂喜。尽管当时的产品还很粗糙,但充满激情、勇气与想象力。
这些先行者们有着近乎一致的理念源泉:他们是硅谷文化在中国最早的拥趸,并一直受其指引。
雷军和王志东曾多次提及被一本书改变一生的经历。1986年,王志东被一本名叫《硅谷热》的书震撼。1987年,18岁的雷军也被一本《硅谷之火》吸引。
这两本书讲述的都是乔布斯那一代IT客们在硅谷发起技术革命的经历,包括后来的连续创业者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曾连续创立携程、如家、汉庭的季琦也都被乔布斯的故事所鼓舞。这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偶像图腾,乔布斯行事超越常规,偏执恪守理念,对完美细节吹毛求疵等性格鼓舞着他们。
丁磊也被苹果“蛊惑”。上周他与本报记者交谈时大谈对苹果的膜拜,盛赞其创业至今创新不断。网易邮箱产品入口将被预置到苹果IOS5中,丁磊对此欣喜不已。
不过时代已经更迭。博客大巴前COO、互联网评论人士魏武挥认为,早年互联网英雄不问出处,跑马圈地更为容易。而眼下,互联网行业格局已初步定型,创业基础环境虽有明显改善,但再度突围做大甚至成长为巨头却已很难。
相比正在冲刺第一次创业长跑的年轻人们,老兵们毕竟经历过十余年行业、事业起伏,他们经验更多,获取资源也更容易些。但从容心态背后,首次创业时的激情能够保留多少各尽不同。
谢文认为,其中有人已将现在的事业当成了单纯的生意,如王峻涛;有人尝试动作更多依附于兴趣,如丁磊。依然固守着“浪漫时代”作风,积极谋求创新开拓的已并不多见。
雷军算再创业典型,他几乎回到了最初的创业状态。虽然顶着一大堆公司的头衔,但只要有时间他就天天到小米科技坐班。这家创业公司眼下每周工作日为6天,晚上九点以后才是规定的下班时间。
但永远不要低估老兵们勇敢的心。社交游戏开放商Zynga的成功也证明了互联网并不只属于年轻人。Zynga创始人平库斯今年已45岁,此前在电信业做过白领,成长经历也颇曲折。一旦抓住社交网络的机会,4年时间内,Zynga的营收从不到2000万美元上升至6亿美元,在IPO前夜估值已达200亿美元。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老兵们或许都在等待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而最有意思的是,对于他们再创业的未来,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正如十多年前一样,正是极大的不确定性,成为他们再次出发的最大诱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