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玩味的故事则发生在1997年。当时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到香港,作为香港第一位华人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曾动用外汇储备,入市对抗国际金融炒家。而在打赢这场金融保卫战后,港府主动退市,以出售官股盈富基金的方式将丰厚的收益还富于民。
“我们发展的方向,就是一个‘大市场、小政府’方针。必须采取主动,研究如何结合政府与市场力量,贯彻‘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缔造最能支持经济发展的环境。”曾荫权在一篇题为《大市场、小政府——我们恪守的经济原则》的文章里写道。
尽管香港被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视为“全球缴税最不痛苦的地方”,卸任在即的特首曾荫权仍然在立法会的问答会上强调,任期内未能将利得税从16.5%降至15%,“至今仍是心中的一根刺”。
长久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始终以这种“拆墙松绑”的理念作为经济繁荣的制度基石。在这种市场氛围里,不仅常态下与政府有关的市场活动十分鲜见,那些试图通过与政府官员“处好关系”从而获取便利的生意人,也往往面临名声扫地的风险。
“在香港做生意很简单,跟官员处好关系并没有用,他们也都害怕你跟他处关系。”香港贸发局的一位内地业务拓展总监这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在特区政府网站上,毫不费劲便可找到以儆效尤的案例:一位高级公务员因要求政府项目承包商雇佣其家人而被罚款60万元;另一位产业署要员则因将物业管理合约批给其亲属拥有权益的公司而被判刑两年半。
在世界银行针对183个经济体发布的《2012营商环境报告》中,香港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对于香港的营商环境,3000多家驻港中资企业或许有着更切身的体验。
一家来自内地的健身器材公司从2008年起进入香港市场。让这家公司负责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香港分公司的财务报表“往往都很干净”,没有任何其他开支。
“这里的营商环境很单纯很单纯很单纯,非常非常非常规范。”他重复了一长串,又笑着补充了一句:“还不用请吃饭。”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