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探索基地创新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市中小企业局因势利导,推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创建模式招商引资。据悉,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特别注意为发展新兴、支柱产业作配套的服务工作。目前,全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已形成“三种”模式:一是“园区”式。酉阳县小坝小企业创业基地2005年认定时只有10个企业,通过逐年发展壮大,现形成近200个企业的“酉阳小坝全民创业园”。二是“走廊”式。长寿区新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建成一个产业形成一个走廊带的模式。三是“相对集中”式。在用地难以审批的情况下,以相对集中建设厂房,合理布局企业入驻。云阳江口小企业创业基地采取集中80亩土地指标和分区分功能建设;开县的临江基地业主利用闲置房办香扇厂,既减小了创业成本,又缓解了资金压力。
重庆市中小企业局从2010年开始,每年表彰一批优秀小企业创业基地。今年5月,全市27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受到表彰,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创建小企业创业基地的热情。
统筹城乡
创业基地推动城建
“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工作落脚在乡、镇、村一级,利用闲置厂房,如乡村学校楼房、粮站空房、企业改制和搬迁余房、乡镇合并后多余办公房等国有资产,能让中小企业再利用,就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好办法,也是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好途径。”据市中小企业局负责人介绍,如今已有不少区县尝到了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发展中的甜头。对于考核中获得表彰的企业,一些区县还拿出了相当优厚的资金或政策进行奖励。
企业办起来了,就业岗位增加了,返乡农民工就能留得住、住得稳,这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大大减小。同时,众多工业企业向基地所在的小城镇集中,促进了小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