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积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谱写了首都科学发展新篇章。十年来,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了全国近四成创业投资,2011年企业总收入超过1.9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和的七分之一。
“10年前我们系最牛的人去微软、IBM,现在最牛的人、最潮的事是自己创业!”一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创业者对记者说。
北京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创新创业人才加快聚集。在2012年《福布斯》首度推出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中,上榜的中关村创业者人数位居全国之首。截至目前,北京市累计有629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千人计划”,占全国总入选人数的27.8%。
近年来,北京市运用“科技奥运”的成功经验,实施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全力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25.7亿元,是2006年的1.92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近7300家,占全国近20%;北京地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286家,占全国3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达到26.78件,居全国领先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3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70%以上输出京外。中关村吸引了全国近四成创业投资,企业总收入达1.96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和的七分之一。
短短两三年时间,北京在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创业服务组织,一种新的业态悄然产生。除了车库咖啡等一批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外,还有为创业者提供商业、技术、市场、人力等全方位服务的创业平台——创新工场,以投融资为主要目的的社交网络——创投圈,为创业企业全方位介入服务的民办非盈利孵化器——常青藤创业园,以及服务于华人商业精英和创业者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亚杰商会等。
这些新型创业服务组织为初创企业和早期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了服务空间由物理孵化器到物理与虚拟孵化器并存的转变;实现了赢利模式从房租收取为主到提供专业软性增值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工作对象从入驻企业到早期项目及新创办企业的转变。新型创业服务组织已成为北京市创业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创业服务机构扎根中关村,是中关村创业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关村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出了重要一步。”
融资难、租金贵、服务中介少、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这是10年前中关村草根创业者们面临的困境。2002年,中关村企业还不到1万家,60%存在资本短缺问题。创新最活跃的小微企业“长不大”、“活不长”。
10年来,从“十百千工程”到“瞪羚计划”、“金种子工程”,从成立天使投资联盟到初步形成“中关村板块”,从率先建设人才特区到率先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中关村创业创新的环境与时俱进,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者,形成了系列创业、天使投资等创业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了区域创业水平和层次向高端化发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