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老牌的科技创业园区也感受到压力。
北京中关村驻硅谷办事处主任张群已经是第8个年头为中关村输送创业项目了,他坦陈,国内许多新兴园区的招商力度比中关村要来得大,许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会倾向于考虑这些园区。在他推介的共12个“千人计划”人选中,最后只有两个落户中关村。
但他向记者表示:“我们欢迎留学生先在其他地方开始创业,而中关村可以在此之后帮助项目做大做强。”
园区、风投与创业者的“三角恋”
天使投资人、清华企业家协会董事总经理张于庆担任本届创业大赛评委。他向本报记者表示:“许多项目的质量之高,超出想象。”
本届大赛一共吸引了500多个项目报名参赛,最终通过的23个项目在12日竞逐最后的名次。其中,已经有成品问世并开始产业化的“世界上最小电动车”Acton夺得冠军,解决人体抗体局限性的分子检测医药产品Aptitude以及基于云计算的金融数据解决方案的NOPSEC公司并列亚军。
孔德海透露,这两年华人创业更趋理性,通过过去两届大赛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目前已有60多个项目获得风投资助或(和)成功在国内园区落户。
但是,园区、投资人和创业者三方的互动机制,仍然缺乏足够的磨合。
推介会后,南京市外国专家局吴瑕局长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待排队前来咨询的创业者。两位开发城市交通预测系统的创业者在与其沟通后认为,园区目前的吸引力度虽大,但是不少冗长的报告手续,将分散掉创业者太多的精力。“我觉得园区目前还是以锦上添花为主。”他们告诉记者。
对此,中关村硅谷创投创始合伙人李强认为,创业者不能一直老想着拿政府的钱,投资人的出资,其含金量是不同的。
记者发现,尽管园区加大招商力度,并成立了自己下属的创投基金,但并没有想要取代或者融合专业风投的角色。
“政府的引导是起点,但最终是要实现商业化。”吴瑕表示。实际上,国内各地园区的种子基金,其投资规模也无法与商业化风投相比。
但是,不少创业者认为,国内园区和风投对于项目产业化的要求都比较高,相比之下,硅谷地区的风投对于风险的承担能力更强。“我还是希望找国外的风投开始合作,但是项目的目标市场还是在大中华地区。”带着“鞋业自动化”项目前来参赛的硅谷科技协会理事陈竞坤表示。
园区代表并不否认这一点。张群表示,国内外投资人环境有很大差异,如果项目拿到国外的资金,再来落户国内的园区,是不错的选择。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