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而动全身,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市场“洼地效应”。
半年多的时间,深圳以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的加法,新登记商事主体出现“井喷”现象,民间投资创业热情被大大激发。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企业和个体户大幅增长,有的数据同比增加约三倍。今年第二、三季度,新登记的私营企业吸纳就业70.8万人,个体工商户吸纳27.3万人,表明仅仅6个月,深圳仅新登记的民营经济主体有可能吸纳逾98万人就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感叹,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这项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借鉴。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实“市场洼地”。
深圳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土地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87年,深圳在全国首次以公开拍卖方式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敲响新中国土地买卖的“第一槌”,到2012年5月,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联合批复《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赋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标志深圳“二次土改”开犁。
在市场导引下,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市场的弄潮儿,土地成为真正的产业之母。以城市更新为例,蛇口网谷所在的蛇口工业区曾经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一度是深圳的制造业重地,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产业“腾笼换鸟”,引进了电子商务、移动互动网、物联网等高科技产业,网谷每平方米年产值已由1500元左右攀升至约3万元。
今年初,市政府以2013年1号文出台产业空间配置“1+6文件”,主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谋划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和差别化供给。引人注目的是,集体合法产业用地使用权可以直接申请入市交易。深圳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认为,原农村集体合法产业用地交易,扩大了深圳市场土地来源,更给民营资本带来新机会。
“市场能力”对冲发展压力
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产业能力是衡量市场有效的试金石。
最近几年,深圳的固定投资规模在全国并不突出,住房、工资等营商硬成本开始上升,但经济质量保持高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竞争能力强,通过市场开拓和创新“对冲”了发展压力。
产业的“市场能力”在品牌企业身上表现尤其充分。
国家工商总局年初认定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深圳再添10件累计拥有103件,成为全国首个突破100件的副省级城市。其中注册商标200件以上的企业有30家,腾讯公司拥有1529件成为全市拥有注册商标最多的企业。与此同时,短短13年,腾讯成为世界互联网市值第三大、亚洲第一大企业。
来自市场竞争的商标战略,反过来为企业赢得了新的市场,以华为、中兴通讯[-1.03% 资金 研报]、中集三个世界级品牌为例,它们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竞争的结果。从销售收入看,华为超过爱立信已成为世界通讯设备老大。
“市场能力”得益于产业创新和转型产生的加速度。
以服装产业为例,目前深圳拥有女装自主品牌1000多个,其中国内知名品牌100多个;从过去只是单纯的制造,到现在设计、样衣手感、品牌推广等各环节都和国际接轨,新款周期从两个月缩短到两个星期,一两天就有一个新款上市,年出口超100亿美元。“各国设计师扎堆深圳,成为深圳服装业的一道新风景。”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如是说。
“市场能力”在“走出去”战略中亮剑。
开放的市场都是双向的,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深圳近些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就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在通讯设备、新能源汽车、基因组工程、医疗器械等领域在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加。目前,深圳“走出去”的企业达2000多家,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金额累计逾90亿美元。
政府调控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精彩互动,正共同演绎着深圳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精彩篇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