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小柯很笨,笨到几次跨界做商业,都无疾而终。
为了这事,他30出头就去上了一个山寨MBA班,哈佛四年的课浓缩到三天,全学了。
采访他的主持人章艳问他:“有效果吗?”
他回答:“当然有,学完之后回来第一件事就把公司关了。”
“大幕拉开,一个人没有”
2017年,跟随央视商业访谈节目《跨界见真章》的采访团队,制作人、主持人章艳怀着一颗对艺术家做商业的好奇心,来到了小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小柯剧场,见到了穿着T恤、短裤、运动鞋,看起来有点随行的小柯。
2012年,内地音乐人转行的消息频出。宋柯进军餐饮界;高晓松变身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而曾为王菲、陈奕迅等多位知名歌手担任制作人的小柯,却自掏腰包办起了并不被人看好的剧场。这种在别人看来“不靠谱”的事,小柯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

2002年,小柯第一次跨界创办唱片公司。“当时一门心思做唱片,赚了钱就投进去”。直到最后撑不下去的时候,他才意识到,管理公司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专业。为了这事,小柯报了一个山寨的MBA(工商管理硕士)班,三天学完了哈佛大学四年的课程。“学完有效果吗?”主持人章艳问到。“有,回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公司关掉了。”这一次的失败让他意识到,不是音乐得到认可就能做好公司。
把唱片公司关掉不久,小柯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次他办了一所音乐学校。同样地,学校开办不久,他又遇到了问题,“我是让学生学完之后能够知道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这个,但家长重视的是有没有文凭,有没有出路。”2010年,创办仅两年的小柯音乐学校暂停招生。这一次的失败也让他明白,做什么都不能无视市场需求。
2007年,小柯开始涉足音乐剧,整整巡演了三年才收回成本。
正如他开玩笑般自嘲:大幕拉开,一个人没有。

“我现在不需要资本”
剧场建立之前,小柯做过财务测算,发现以往巡演时很多成本都浪费在剧场之间的转场中。所以当小柯认真地打算开始做音乐剧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剧场。有了自己的剧场之后,很多不必要的成本都节省了下来,所有的预算、现金流都是非常清楚的、正向的。
主持人章艳了解到:在经历过两次失败创业后,小柯学会了去平衡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微妙关系,既有他对艺术的坚持,也有对商业逻辑更清晰的认知。
近年来,戏剧市场不断升温。据统计,2016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到460.11亿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然也有很多资本方找到小柯。
他也曾动过心。

“我心里也会有很多波动。比如有人用《因为爱情》注册了电影的名字,甚至去报的故事大纲都跟我的音乐剧很相似。有人跟我说,你看你不抓紧别人都干了。”但即便内心有过挣扎,他还是选择拒绝资本,坚守自己对艺术的坚持。
对于资本这件事,小柯想得很清楚,他在节目中对章艳谈到:“你和资本的接触是需要时机的。一是你有需求,你需要钱来做一件事情。二是资本需求,它需要有一个载体来使资本放大,这两者碰在一起才对。但我现在不需要。”
章艳在节目中这样评价这位跨界者:看似任性的小柯其实是这个人人追逐利益的社会中,一匹不羁的野马。对于中国的音乐剧产业,需要更多像小柯一样的跨界者,坚持用好的内容打动观众,不忘本真,不随波逐流。
更多精彩内容,锁定CCTV-2财经频道《跨界见真章》第二季,探寻制作人章艳和更多嘉宾的“跨界”人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