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产业融合趋势将愈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谁将主导未来出版业?
上个周末,程序员王钰在王府井图书大厦买了一本惊险小说,价格18块钱。王钰脑中浮现出一笔“糊涂账”,有多少商家把这18块钱“瓜分”了?书店、出版社、印刷厂、作者……这就是所谓的图书产业链。如果把这本书变成电子书,产业链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字出版业中,把上游阅读和下游终端打通,省略了很多中间环节,也就少了很多利益分配的环节。
在中国,绝大部分阅读者并没有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大多数和王钰一样爱好阅读的人们可能还是会选择购买实体书,而不是去购买一本几乎和上网本价位差不多的“电子书”,“奢侈”的阅读终端已经把阅读成本拉高,相当于实体书标价三分之一价格的电子内容也就不那么划算了。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出现让图书出版行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底,亚马逊生态系统中已有45万字的图书,其图书数量每天以1000部的速度增加,亚马逊数字图书销售已经占据了美国图书市场的90%。
一时间,互联网背景下的出版行业涌入许多玩家,他们或无奈屈从或积极拥抱图书内容数字化的趋势。运营商阵营中,中国移动率先发力,已经在杭州建立了数字移动基地,着力打造中国数字平台;在众多的电子书参与者中,汉王以终端切入,联合上游出版商解决版权问题;盛大从整合内容平台输出解决方案起步,结合终端全方位布局;2010年3月23日,方正集团旗下番薯网发布了首个中文图书全文搜索引擎,提供中文图书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全媒体发布系统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包括汉王、易博士在内的终端持有者可以在番薯网进行搜索、阅读和购买。
重夺主导权
传统阅读商机尽失了吗?
第三极书局,北京中关村西路干道旁地标式建筑物,它的北面是北京大学校区,往南不远处就是新浪和爱国者总部,与新华书店系统下最大的书城中关村图书大厦仅一条马路之隔。如今,第三极书局大楼仍在,然而这家被无数投资者看好、中国最大规模的民营书店已经黯然离去,伴随着第三极的倒掉,海淀区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基地在短暂的辉煌之后悄然谢幕。现在,第三极书局大楼各个楼层已按照商业地产分别出售。
第三极输给了自己。第三极书局2006年7月开业时,就打出了85折广告,掀起了与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折扣战,而后者是国营企业。4个月后,第三极图书折扣降至8折,三年间吃掉了第三极书局近5000万的利润。扣掉房租、水电和人力成本,书商只能拿到3到5个点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