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养生”人群多为老人和病人 专家营销模式多放大“中医”理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笃信养生原理的人多分为两类:一类是老人;一类是病人,包括癌症和慢性病患者。
对于健康的向往使不少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人,买起昂贵的保健品来却毫不含糊。据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600名老人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老人会将积蓄主要用于保健和医疗,特别是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
有专家表示,某些“神医传人”一方面利用了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副作用较大、对“生活方式病”无解决良策,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等“短板”;另一方面则放大了中医善于通过“养生”理论益寿延年、治疗慢性病和“生活方式病”等长板,宣传如何“省时、省力、省钱”又没有副作用地“吃出健康”。因此,民众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些理论,也使养生专家们更加受欢迎。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关注养生类节目的观众中,很大一部分有盲从心理,认为书上、电视上说的“假不了”,缺乏一定的判断和辨析能力。很多年轻人则因工作繁忙,在调理身体上不愿意花时间研究,持之以恒地改变生活方式,而是更愿意某个“养生专家”告诉他们吃什么就能把身体调理好。
一位中医大夫向记者透露,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而治、因人施治。食疗同样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方法不同,不同的季节调理方法也不一样,切忌急功近利。
“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健康悖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告诫,“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养生的四大基石,即便是食疗也应适可而止。“辨别养生信息的真伪关键在自己,最好的办法是系统学点医学知识,了解科学常识,切不可迷信养生耽误了治病。”
“养生热”幕后为团队运作 营养师仅靠突击培训
业内人士发现,一些所谓“养生专家”只不过是“社会活动家”。其中,有的人是“半路出家意外成名”、“对西医不抱希望”的投资商人,有的则是虚构身份、学历,骗取公众信任的“江湖郎中”。
书业市场研究专家分析表示,这些养生明星、养生畅销书的出现,与大众更加关注健康的大趋势相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