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第26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该不该向老师送“礼”又让许多家长纠结不已。据说,纠结的还不止家长们,一到这个节日来临,大多数老师心里也惴惴,“借机送礼”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8日,教育部网站上发出倡议书,倡议教师节不收礼。但是倡议归倡议,如何对老师进行“爱”的表达,还是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老师家长都特别关注的话题。
笔者看到,新学期伊始,在为孩子准备开学用品的同时,不忘给教师挑选礼品,这是不少家长的做法。一些网站也紧抓商机,推出“教师节”选购礼品专题网页,大张旗鼓推出别出心裁的礼品。“小学家长单独跑,中学家长开车找,大学生们搞摊派,师兄师姐要组织好。”坊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戏谑性地描绘了教师节来临之时的景象。教师节在9月,新学年开始也在9月,排座位、选课、作辅导、考试加分、推优选干,哪一项没有老师参与能行?倘若有一处没打点明白,恐怕孩子会受委屈,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小心思。
那么教师有什么好纠结的?笔者了解到,其一,并不是每位老师都希望收到礼品,“吃人家的嘴短”,收了谁的礼品,那个孩子势必要高看一眼?大礼相送,收,不合适;不收,家长会误会,要送更高档的;其二,教师节收礼,有违“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德,怕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小”;其三,如果高调声称“不收任何礼品”,往往会被家长误读,以为老师这是在提醒,难免多做猜疑。
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对老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恩无可厚非,可这个“感恩”如今就被直白地做成了“送礼”。唯“礼”是尊,让千年尊师的清流有了污秽之气。相信孩子们不愿看到这样的景象:在他们向老师献上一枚精心自制的贺卡时,家长们也在处心积虑地找机会向老师送购物卡。
教师节前的这两大阵营的“纠结”,反映出当前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赖缺失,其根本原因是家长对教学公平的质疑,如此下去难免导致恶性循环。改变现状,需家长抛弃猜疑心理,不助推送礼之风;需教师严守职业道德,以师德取信于社会。
而如果以“德”不足以约束,那么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则真实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启迪:一位中国学生为表示对老师的感谢,在感恩节将一条从国内带去的丝巾悄悄地放在了老师的办公桌上,几日后这位老师遭到了当地检察部门的调查,原因是她接受了学生赠与的超过规定8澳元金额的礼物,这位学生也接受了调查,虽然缘由说明,但她对老师觉得非常歉疚。
以严格的规章来约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这个制度的建立更明确更直接。当然,如果学校里没有那么多不透明的东西,学生机会均等,让教学、评优、竞选等活动权利都在阳光下运作,学校和家长之间有足够坚实的信任桥梁,功利化的教学关系不复存在,教师节就会更加适合这个天蓝风清的九月。
让一个“礼”字搅扰得越走越远的教师节,是时候该有所改变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